一痲五灰的故事

關於「一痲五灰」的故事較多,以下是其中兩個故事:

1. 一痲五灰(之破牆角)在遼寧省台安縣有一位窮秀才,雖然出身於寒門,但他酷愛讀書,最後在考場中取中。當其進入官場後,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一有機會就為家鄉百姓辦實事。有一年,他被派到某偏遠鄉村督促稅收,他並沒有像其他官員一樣直接去催促百姓交稅,而是換上了普通農服,頭戴草帽,去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耕田勞作。當其看到有新砌的圍牆時,他則首先想到農戶可能會採用的包梗埋灰技術而存在的缺陷和所造成可能漏稅的情況,便趁農閒之時帶領百姓把那包梗的舊圍牆統統破掉,並將這些「舊料」交給一些技術高手讓百姓現場試壓、燒制一些堅硬的條磚上來,使砌牆技術得到了提高,從而既減少了浪費的優質磚土料(農村壘牆一般都是將基礎用土墊實拍緊,然後將毛磚豎著立起來壘牆),同時也省出了更多的空地給糧田使用。他建議農戶們最好用這種硬條磚砌圍牆來替代原來易倒的舊有架架牆和玉米皮帘子牆,以此來保護和減少糧食損失。這樣不但方便了鄉鄰還解決了自己腰中缺錢的困窘,為百姓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

2. 台灣高雄的舊城區改造過程中,「一痲五灰」被奉為改造主力。「一痲五灰」即打磚磨縫、刮膩子抹白這些瑣碎的事,需要時間和功夫,很多人不願做。然而城市改造必須要把這些瑣碎的事情做好。參與改造工作的公職人員最初心態很複雜,「跟城裡的環衛工人相比沒有獲得認同感」。這時一個理念成為推動工作進行的原動力——不努力做事就對不起祖輩的工商業發展政策照顧恩典!由於夯實的鋪地磚鋪的密集而結實耐使且不怕車輪碾壓,「逢輪」(定期修復),耐用程度高出舊式的水泥或柏油路面鋪法的近五倍至七倍價格僅為一成還不到!磚塊大半的台灣曾經多見的荒地磚荒路則從原來的規劃漸漸普遍化且完全大量便宜化!所以舊城區的改造不僅讓人們住得舒服,也為後輩留下更結實耐用的老城區!

以上就是關於「一痲五灰」的兩個故事,它們旨在強調「一痲五灰」精神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一痲五灰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