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弊故事

「作法自弊」出自《後漢書·宦者列傳序》,原文為「自頃陰陽失序,寒暑不時,咎在臣司,無與《梓慎》。」後世引用這個典故,往往並不完全拘泥於字面意思,而是用來泛指為政過差或作事有過失。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齊景公讓主管山林的人伐木,主管山林的人沒有及時伐木,景公大怒並殺了他。這時晏子進諫說:「殺了他不足以平民憤,不如讓主管山林的人代你坐牢。」於是景公殺掉主管山林的人,自己也披髮罰跪走三步表示自責。對此晏子說:「諸侯以為齊國沒有人,這就是刑法殺人的禍首!」雖然這裡講的可能是個寓言故事,但是至少表明人們把自我檢討作為一種好政風的認同。

在現代社會,「作法自弊」這一典故所強調的應該是個人的責任與反思。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我們才能避免出現一些錯誤或過失,同時也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作法自弊」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尋找和修正自身的不足之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以上就是【作法自弊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