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杜甫詩歌賞析

《北征》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佳作。這首詩八十三句,近千字,寫自己在北征途中的見聞和感受,詩中多處直接引述唐肅宗的詔書和父親的教誡,如數家珍,親切真切。詩中充滿了戰亂時代兒女為父從軍的悲慘情狀,以及思念親人的怨情。

杜甫在詩中首先表達了見到親人的喜悅之情:「到家多病頓,不復異初喜。」然而,久別回家,親人的生活如何?他們身體怎樣?這些問題又牽掛著杜甫的心:「看君少慰老母念,拭淚試尋幼子言。」於是,詩人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自聞巫峽苦,豈省睿語神。」原來在外時由於思念殷切,不免聽到一些小兒女敘述別情時覺得辛酸苦楚,如今才明白這些都是虛言誇張。「問事多曲折,短吁能得臣?」短短數日離別後所見所聞,且要從中探尋久別重逢後的諸多事由,深覺難以周全交待;不禁短吁長嘆,那種心亂如痲、無處述說的感覺溢於言表。接下來是自我反省:從此兒子該如何行事,才能不再惹禍遭災牽連家人呢? 憂國憂家之情洋溢其間。

隨後杜甫追述了此次北征的目的和意義:「天時眷顧四海通,萬方無罪最宜風。」然而如今安史叛軍仍然負隅頑抗,「殊方絕域歸未得」,戰亂仍未平息。詩人回顧了途中所見:餓殍滿目、白骨遍地、哀嚎遍野、疫病流行。回想自家的避亂情形:「維時遭艱閔,失路不言羞」,一時迷失道路、饑寒交迫,成了親人和讀者笑話的話題。聯想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局面仍未得到改變,想想如今戰亂又起所造成的流民之多、死傷之大、國家之危難可謂「百凡阻其昇平」。杜甫憂國憂民之心可謂至矣。

在經過一番上下求索後,詩人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尊酒相逢三日醉」,原來是一些酒肉之徒在吃喝作樂;「胡人夾路匝路修」,這是一幅戰爭的慘象。「貧交待我真」,自己曾與幾個貧交如今都安在?一番追問之後答案還是「尚存百數」,而已經作古的交友就不可計數了。從表面上看,這些老朋友還活著也讓他稍感安慰;但一想到他們的子孫或死或戰、不能奉養,「頓結傷心事」徒增傷悲罷了。然而傷悲之後又如何呢?「宛馬且踟躕」,自己老矣不能執鞭從戎;只能作個記室(秘書郎)空自嘆息;還須把父親的話牢記心上,「妻子在遠道只物事」。這一節一氣呵成,感慨萬千而筆力雄健不衰。在經過了一系列的心理鬥爭之後詩人終於恍然大悟:窮達壽夭皆有定數,「命因將被遣,事豈不關天。」可見一個人的遭遇成敗並不在於國運興衰。全詩就在這種心境中結尾:明白了此理自然就不會再怨天尤人,故而喜看稚子斑白新、喜聞幼女學針線;過去為世路而憂傷悲觀一掃而空了。

《北征》之所以被譽為杜詩中的「長篇之傑」,一方面是因為杜甫「囊括宇宙」的博大胸襟和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另一方面是由於此詩在謀篇布局方面的精深造詣。全詩以敘事開篇,迅速將人物引出;繼而寫到家後的情感變化和心理活動;最後以議論和抒情收束全篇。其間以敘事、描寫、抒情、議論自然結合、天衣無縫、通體宏闊、氣脈連貫、一氣呵成。

杜甫此詩不僅是一篇「詩史」,更是詩人心跡的坦露和崇高人格的再現。此詩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而沉鬱頓挫、耐人尋味。正如明代王嗣奭所言:「子美胸有成竹,舉非尋常所作,故一出紙空自奇特如此。」清代浦起龍也認為:「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其詩抹去姓名年齡籍貫,渾不知其何人,真三百年間第一大手筆也。」這些評價都可謂切中肯綮。

以上就是【北征杜甫詩歌賞析】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