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蟬的故事

噤若寒蟬,出自於《後漢書·杜密傳》:「後數日驛至,果徵拜侍御史,臨發嘆曰:『今眾賢聚官,如夜行山間,雖無至曙,明亦可知。足下之言,乃心之至也,何不錄之,而以峻切為患乎?』今事少間,何不說之?今之應命者,皆亦足以自觀,足下何憚而不言乎?其為人終不近俗,其言清辨不俗,至公之言也。後應司徒征命,將就車轍,顧謂其子曰:『吾生才未答明庭,死欲聞清鍾之音,可為至願。』言終而逝。時同郡劉勝事母孝謹,行能修明,顯名太學中。及在公卿,猶厲布衣之時節。其居高戀滿,榮富己足,慕杜回之純素,而重張敞之令名也。自非才德出眾絕異者,豈能行此乎?眾坐蕭然,並默不語。會日暮風急,屋瓦皆為飛起。眾賓還散,明旦詣門弔問。門者以聞。母曰:『劉勝士大夫也,與吾子為友。見子無相聞,寧可不知邪?』乃命左右取布二十匹遺之。」

這個故事描述的是當時一群人在面臨困難時,大家都不說話的情景。有人將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害怕不敢說話的樣子。在現在它常用來形容人們不敢說話或發言的情景。

以上就是【噤若寒蟬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