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故事

囫圇吞棗的來源是《常林》的故事。

常林是唐朝時的一名書生,他從小喜歡讀書,雖然家庭貧困,但仍然刻苦學習。他每天都要讀到深夜,有時候書本破了,他就急忙找東西修補。一天,常林正在讀書,鄰居家的小孩把一顆棗核扔到他的嘴裡。他頓時恍然大悟:自己看書看得太快了,都沒有咀嚼消化,像棗核一樣,不能再咽下其他東西了。於是,「囫圇吞棗」的故事流傳了下來。

後來,這個故事被概括為「囫圇咽棗」的成語。它比喻讀書時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不求甚解,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或其中的意義。

因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讀書時應該認真思考、理解其中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囫圇吞棗。

以上就是【囫圇吞棗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