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十方的故事

圓融十方是佛教術語,指的是佛家修行的一種方法,即修行人修到一定層次後,不再執著於自我,也不執著於無我,而是達到無我、有我、忘我、非我、忘忘的境界,以此達到佛法中的「圓融」。

關於圓融十方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故事是「普陀山禪師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普陀山禪師在參禪悟道時,經歷了「有我」、「忘我」、「非我」和「忘忘」的境界提升,最終達到了圓融十方的境界。

具體來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普陀山禪師正在山林中打坐,忽然一隻痲雀飛過,禪師忽然想抓住這隻痲雀,於是站起身來追趕。但當他抓到痲雀後,發現無法掌控它。這一瞬間,禪師突然感悟到自己的「有我」之境,認識到一切都是虛妄的。於是他繼續打坐修禪,經過一段時間後,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然而,「忘我」並非真正的解脫。在禪師的追求中,他逐漸發現自我和佛性之間的關係,從而超越了「無我」的階段。當他再次打坐時,周圍的一切都變得虛幻不實,仿佛不存在一樣。但同時,他也能夠感受到自己與萬物之間的聯繫,體驗到「非我」的境界。

在這個過程中,普陀山禪師不斷地超越自我和外界的束縛,最終達到了「忘忘」的境界。此時的他已經不再被外在和內在的種種束縛所困擾,而是能夠隨緣任運、自在無礙地修行。這種境界讓他能夠更好地與萬物融為一體,與宇宙合而為一。

總之,圓融十方是一種修行方法,需要修行人不斷地修煉和提升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探索自我和宇宙之間的關係,最終達到圓融的境界。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修行是一個不斷探索和超越自我的過程,需要我們保持耐心和恆心。

以上就是【圓融十方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