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故事典故

守株待兔的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又不肯去努力開懇,所以總是挨餓。 有一次,他正在田裡耕地,突然一隻兔子跑過來,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兔子一隻只的撞死,讓農民白白得到了美味可喜的野味。 從此以後,他再也不肯積極耕田種地,而是天天等在樹旁,希望再得到點好處。 結果呢?再也沒有野兔子撞死在樹上了!

這個故事看起來是一則笑話,但是它卻在諷刺那些坐享其成、妄想不勞而獲的傢伙。但實際生活中,靠著運氣吃飯的人還真不少。如果空想而不願實幹,只能是一事無成、坐吃山空。典故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一種固定化的語句結構,用於表達作者的特定意思或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思考。如:《守株待兔的現代版》,意為守著成功的感覺等到成功的下一個到來等等。它可視為一種警示性的語句或詞組結構。其實際的意義則是激勵我們不論多麼困難也不能放棄,即使是一件小事也需要實際行動。若有空想而不願努力,便只能以一事無成告終了。故事旨在告訴人們做事不能死腦筋,不能想著不勞而獲或者走捷徑等方法,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收穫自己想要的成果。典故在中國文中是最易識別和記憶的詩歌樣板,並且帶有或好或壞的含義和哲理。所以需要正確對待和使用典故喔。

以上就是【守株待兔故事典故】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