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尾塗中的故事

「曳尾塗中」出自於《莊子·外篇·秋水》。

這個成語源於莊子的老師、道家學派的老聃的典故。有一次,老聃家裡養的一隻狗死了,於是莊子前去探望。老聃家的大門台階上擺著祭神的牛牲,而老聃卻正蹲在牆角掩面哭泣。莊子對此表示不解,就問老聃:「老師,您家裡的祭神牛牲,可它們並沒有做什麼善事,可是您哭得如此傷心,這是為什麼呢?」老聃回答說:「人常常執持著各種偏見而不肯捨棄,所以產生了種種煩惱憂患。死生是大道中周而復始的變轉,就好像晝夜一樣。有生就會有死,生就如同孕育了死,因此死就是生的返歸。人能夠從欲望豐富混雜紛紛而認清死生交替的至理並超脫放達,豈能不如臨深淵履薄冰那樣戰戰兢兢唯恐陷入過分的行為而喪身敗德。」接著,老聃又對莊子講了商容的教誨和天地人的道理,並說:「最好的境界就是虛無,虛無就能返歸大道。古時候的真人,他生時沒有積蓄任何東西以貪圖長壽,他死時沒有留戀任何東西而忘記死亡。他生也無憂,死也無憂,於是社會上才真正沒有了敢去偷盜的人。試看水中遊動的魚兒只求尾巴和身體配合相宜就能悠閒自在地生活。至人也會隨著大道的性能任意而行。效法天地萬物的自然屬性而生活在深山大澤之中,人們也往往無法追尋他的蹤跡。」這段故事形象地描述了莊子的人生態度:人生最高境界是忘物而達到的虛無境界。曳尾塗中形容貪圖安逸舒適的生活,即想做「至人」卻又不想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的人的心態。

以上就是【曳尾塗中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