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由來的故事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名稱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在清明時節,春天已經來臨,天氣晴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重耳當上了國君後,重賞了他身邊的人,卻忘了介子推。很多人都勸他紀念當初割肉之恩,但重耳沒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重耳親自去找介子推想封賞他時,介子推卻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重耳聽說後,就親自去綿山找他。但介子推卻已經帶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根本不見君王的影子。

為了讓介子推回家當官,重耳御馬在三日前發下狠話:不回來的人就燒死在綿山!可是冬天到了,加上三天的前一晚下了一場大雪(這三件具體是什麼應該好好再斟酌),大山裡的花草全部凍上過不去。火到山上就滅了沒有引燃的東西(由於現在的普遍森林化也不能放火驅趕)。此時有人獻計將大山大火燒三天以示教訓和迫其出山歸順之用(迷信錯誤不可取)。歷史上皇帝下令燒三座山的說法和此有些相似,但沒有說就是一回事,總之大同小異吧。可是在燒山前的一夜大雪封山沒燒成,山上寒風刺骨把樹上的樹掛都凍住了,火一接觸樹掛就滅。而介子推卻不願下山,於是他與母親一起躲在山裡沒有出來,重耳叫人放火焚山,最終大火燒山三天後介子推抱著他的母親被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寒食節的這天,重耳登山祭奠,發現被燒的山有松樹死而復生,非常高興。便賜予左右大臣樹名松(諧音「夢」之意)。至此以後,這節日又與春節相融在了一起,逐漸流傳了下來就變成了今天的清明節!以上為清明節的由來供您參考。

以上就是【清明節由來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