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故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源於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名稱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在清明時節,春天已經來臨,天氣晴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此外,民間傳說中,清明節的故事與介子推有關。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曾逃亡國外,其中一個隨臣介子推始終忠心耿耿地跟隨他。有一次重耳餓暈過去,介子推為了救他,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吃。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後,卻忘了此事。後來有人提起此事,重耳萬分慚愧,便決定去看望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願再做官,背著老母到綿山隱居。重耳帶人上山請介子推,但介子推又再次躲了起來。重耳帶人從山上一路找到山腳,沒見著介子推,但就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子推已經病死。重耳非常悲痛,當他看到介子推用一根棉柳遮住亡母墳墓時,就明白了他的用意。於是重耳親自為亡母清酒、品茗、焚香,放聲痛哭之後,將那根棉柳插於墳前柳樹之上,並長跪拜叩了八拜後決定將放清明節這一天定為介子推的祭日。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緬懷祖先和傳承優秀家風、文化的重要時刻。

以上就是【清明節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