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文章

以下是一篇關於烏托邦的文章:

烏托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這種空想的社會制度,到了近代還為人們所熱烈地追求。

這種空想的社會制度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制度對於民眾所感到的痛苦過於殘酷和深刻。當時社會上的罪惡和對於這些罪惡的無能打擊,使人們產生對於個人自由和解放的強烈要求。他們不願意再跟奴隸制度和特權階層結合,他們要「往好地方去」。這當然是合理的要求。只有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水平尚未發展到足以能夠根除私有財產制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空想,才是合理的和進步的。因為科學在當時剛剛萌芽,還無力說明社會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複雜問題。至於生產技術,除了義大利的手工業比較發達以外,其餘各國的生產力都還處在手工業階段。這個階段的工場手工制,實際上仍然還保留著分散勞動的殘餘。只有在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大工業以後,才廢除了分散的小生產,消滅了工場手工業時代的剝削制度,才能根絕私有財產,消滅階級差別和國家的存在。只有在這種時候,才能根除烏托邦式的空想。

因此,烏托邦空想只能作為一種幼稚的或者錯誤的思想意識存在著,而決不能當作真理來套用。然而空想對於社會主義的來源上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說明了人民民眾對於社會制度的深惡痛絕和對於新的社會制度的熱望。

烏托邦式的人物,往往都是處在罪惡的社會裡而又不願同這種罪惡制度妥協的人們的代表。他們寧願在思想上設計理想國而不願投身於罪惡鬥爭的現實世界中去。這種態度只能使社會永遠停滯不前。但是空想的思想卻是促使人們從舊制度中爭得新制度的萌芽的酵母。這個思想發展下去,就成為歷史的要求和社會運動的動力。它迫使人們去思考、觀察和批判社會的罪惡和矛盾,同時也去探索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裡已經引起了社會意識的革命化。因此它不能不有它的進步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看來,烏托邦空想的發生和發展是同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分不開的。它是一種幼稚的和錯誤的思想意識,但是它也有它的進步作用和歷史意義。

以上就是關於烏托邦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以上就是【烏托邦文章】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