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而不燬故事

《焚而不燬》的故事講的是秦朝時期李斯給秦王獻策的故事,全文如下: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後,統一全國,稱皇帝,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丞相李斯建議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為手段,統一思想,鞏固統治。秦王準奏,決定燒書坑儒。李斯派官員將秦國史書在全國各地燒毀,只準保留秦國的律令和醫藥、卜筮、種樹等書,其餘的百家著作通通燒掉。李斯還派御史、監學吏員到全國游巡,監督此項「工作」。

當時有許多儒生盡數逃亡,燒書之舉引起儒生們的極大反對和恐懼。不久,一些儒生冒著生命危險投奔了各地起義軍。李斯的「焚書坑儒」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秦朝統一,但因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而傳為歷史上的笑柄。後來項羽入關中後已經聽到「焚書坑儒」的事,大怒之下屠了鹹陽,秦朝典籍才得以保存下來。

後來,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從楚漢相爭的長期爭鬥中擺脫出來,面臨著一個又一個農民起義的烽火燃燒起來的問題。為了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穩定社會形勢,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王,大肆賞賜功臣、近臣和親屬們,把「亡秦弊跡」又重蹈復轍地做了一遍。

劉邦這樣做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西漢初年的社會帶來了更大的危機。劉邦在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說:「夫秦二世之所以亡天下者,以不聞其過之所以亡者在於其不以能聽諫也。」劉邦認為自己能聽諫納忠取得成功,而秦二世則不能聽諫而亡國。他清醒地認識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需要休養生息,「無偏邪心」。由於他尊重劉氏的利益及有利團結、穩定局面之目的,「詔定其日律令」,接受群臣的批評和建議,「不傷百姓,不侵田池,不宜陷民正法」,恢復重建被破壞了的社會經濟秩序。正是由於漢初統治者認識並注意糾正秦朝嚴刑峻法、偏信讒言、焚書坑儒等失誤和殘暴統治政策,才使得社會經濟在漢初得以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以上就是《焚而不毀》的故事內容。

以上就是【焚而不燬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