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鑿附會故事

穿鑿附會的出處是:《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有六義,其二曰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莊子·知北遊》:「謂之爲物不謂之爲辭,此之謂以詁文辭,則辭之所以設也。若夫義已明而結不附會,則文章之謂也。」

穿鑿附會的意思是:把講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進行解釋。

這個成語的來源是一個故事,講的是朱熹的故事。朱熹在解釋《詩經》中的一句詩時,認為它象徵著某位人物,但這個解釋與原文的意思完全不相關。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解釋,他回答說:「我認為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 這個故事表明了穿鑿附會的錯誤之處,即把講不通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進行解釋。

因此,穿鑿附會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它會導致解釋和理解的錯誤。在思考和表達時,我們應該避免使用這個成語。

以上就是【穿鑿附會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