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故事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以下為其中三種常見的說法:

1. 迎接伍子胥的鬼魂:這是端午節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之一。當年吳王夫差因為聽信讒言,逼迫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臨死前對部下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於是夫差派人將伍子胥的屍體投入江中,所以每年端午節人們都去河邊清洗,相傳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2. 祭龍:古人以龍為圖騰,而五月是龍的節日,龍要上天騰雲,必然要水淹,所以就有了端午節祭祀神龍的習俗。這種說法把龍作為友善的神對待,祭祀它,祈求豐收。

3. 屈原投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了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最終被貶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都,屈原在流放過程中投江殉節。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吃粽子、賽龍舟。

綜合上述因素,端午節逐漸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但請注意,歷史上的屈原並非五月五日這天去世),並且祭龍也加入了慶祝端午的行列。所以現代人習慣上將端午節定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以上就是【端午節的故事由來】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