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故事

端午節的起源故事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比較普遍的流傳故事如下:

第一種是源於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被貶職放逐。他在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當秦國攻破楚國京都以後,屈原心繫蒼生,眼看國家、民族處於危難,卻無能為力,他萬分絕望,於農曆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然後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人們愛戴他、崇敬他,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龍舟前來憑弔,由此形成了端午節。

第二種傳說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死在江中,14歲的她為了找尋父親,歷經很多磨難,最終也投江而亡。因為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她死後數日仍不見身體腐爛,而且江水也在此後數日都風平浪靜。人們為了紀念她,於是就在曹娥投江的地方建立了曹娥廟。到了東漢末年,人們把曹娥投江尋父的故事演變成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以上是兩種比較受歡迎的端午節起源故事,其實,無論哪種傳說,都體現了我國人民敬忠義之士、講孝道親情、講和諧舍己的道德觀念。

以上就是【端午節的起源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