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的故事

群策群力這個成語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主要與吳國大敗越國的歷史事件有關。

在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經常發生戰爭。吳國的夫差打了勝仗,越王勾踐被圍困,危在旦夕。於是他採用文種、伍員等謀臣的建議,親自去吳王營中請罪,並答應為吳王服役。夫差同意了,但要勾踐夫婦去打掃馬糞,為他牽馬。伍員看到了,覺得這樣羞辱,對夫差說:「臣認為可以放虎歸山,讓他帶兵來犯。」夫差說:「我的決心已定。」於是勾踐回國後,臥薪嘗膽,訓練內政,整軍備戰。

伍員勸夫差說:「勾踐為了保住國家不惜做奴僕,如果大王不消滅他,日後必成大患。」夫差不聽,伍員走後寫了《諫伐吳國十二策》,派人交到吳國。夫差看了《十二策》,才開始思考如何解決越國的威脅。而文種又獻出奇計,派人送去美女和寶器,離間夫差和寵臣的關係。

後來,越國被吳國打敗了。夫差率領諸侯圍攻魯國時,齊國出兵攻打吳國。這時伍員對夫差說:「先發制人,現在齊國攻打我們。」夫差不聽伍員的勸告,後來在艾陵之戰中大敗齊國。訊息傳遍全國,「群策群力」一詞也隨之流傳開來。

所以,「群策群力」最早就是指吳國大臣們一起想辦法,齊心協力打敗越國的策略。這個成語現在通常用來形容同心協力,大家集思廣益去解決一個問題。

以上就是【群策群力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