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中國號的故事

「自由中國」號客輪因製造地福建省台灣省會高雄市的簡稱為「高雄」,也稱「自由中國號」客輪,為當時台灣當局在美商輪船公司租用的一艘大型客輪,由民生輪船公司建造,總噸位為3665噸,航速為16節。

由於中國近代政治因素,當時的外籍船舶稱呼中國的地理範圍往往多採用西方翻譯方式稱呼中國船名。外輪也大多根據福建的舊稱「建州」譯成「姜蘇」、「基士」等外文音譯名稱,而不願直接用音譯加上高雄地名以區別同日本以外別國的關係,加之美國也是把該艘民船向世界宣傳稱之為「高雄丸號」在往來東南亞各地的聲明刊布及契約簽收名稱皆採用這樣的翻譯,再因同造於高雄縣的一座建制較大的碼頭也稱「高雄碼頭」,故此船在外國人眼裡也被稱為「高雄丸」。

然而,該船在行駛過程中發生事故,導致船上人員傷亡。隨後,該船被台灣當局用來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成為兩岸對峙中傳播台灣「政治立場」的代表船隻。在遭遇美國海岸警衛隊突擊艇數次武力搶占自由中國號上媒體播放的大陸電影的抗議之後,「高雄丸」曾為更名申請期限不定及一次續租問題被美國國會提案以船舶數量之名義要求禁止再租用自由中國號客輪等,在國民黨政府「保台」努力中的形象地位卻始終受到不少衝擊。

最終,「自由中國」號在各種政治鬥爭和海上運輸中沉淪。

如果您對具體的事跡有更多的了解需求,建議您可以搜尋更多相關資料或諮詢經歷者,以獲得更全面和準確的信息。

以上就是【自由中國號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