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生取義故事

捨生取義,出處於《孟子·告子上》:「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在生命(生存、存活)與道義(堅持道義)兩者選一,會選擇堅守道義(死亡)而不是苟且偷生。這個成語也比喻為了正義事業,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

故事背景是戰國時期,有一個齊國人,名叫孟子。當時的社會局勢動盪不安,戰爭頻繁,民不聊生。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善良本質,即「仁義禮智信」。在面對生命危險時,他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堅持自己的道義和價值觀。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孟子的學生萬章,他問孟子:「老師,有人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您是不是也希望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孟子回答說:「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尋找道義。君子追求的是內心的善良和道德,而小人追求的是外在的物質和利益。所以,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要有勇氣和決心去追求道義,甚至為此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捨生取義故事的基本背景和含義。這個故事強調了道義的重要性,提醒人們在面對生死抉擇時,應該堅守道義,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

以上就是【捨生取義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