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故事

蛋撻的故事有多種版本,以下是其中兩個版本:

版本一:

蛋撻由英國人發明,最初是英式點心的常見款式。在英國的貴族早餐中,他們很喜歡吃的一種點心。有一天,那款點心的麵粉不夠了,烤爐師傅只好拿撻皮來「救急」。他們將撻皮切成薄片狀,然後放進了烤箱去烤。烤出來的點心形狀和之前的不一樣,看起來像一塊小餅乾。貴族吃了之後,覺得味道不錯。後來,那款「餅乾」便成了經典款式之一。

版本二:

在澳門新馬路的一間小店裡,店主是兩位澳門人,他們專門去葡國首都里斯本為外國人做點心。一天,他們用奶油和白砂糖做蛋撻皮,做得多了,便將沒有用完的蛋撻皮放進冷凍室里冷藏。隨後他們要出發去中國澳門時,一忙起來竟把這事忘了。大約半個月後的一天,當他們回來才發現店裡竟然存放著大量的蛋撻皮,這時才發現已經被冷氣吹乾。這對夫婦靈機一動就把冷凍的蛋撻皮用小火爐烤了一下,結果出人意料的是蛋香四溢,外酥內軟,美味可口。後來他們乾脆開了家店,專門製作蛋撻,並一炮而紅。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議諮詢食品安全、餐飲行業方面的專業人士。

以上就是【蛋撻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