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的故事

靡靡之音,出自於《韓非子·十過》,原指萎靡不振、低沉消沉的音樂。後多比喻輕靡、柔弱的樂曲,或淫靡、頹廢的音樂。春秋時,伍子胥為吳王夫差報了殺父之仇,但不久被奸臣誣害,被吳王處死。伍子胥臨終前,囑咐其子伍子胥要遠離吳國。但是伍子胥的學生申包胥知道伍子胥已無法返回楚國,便替伍子胥向秦哀公求情,並以贈送白玉作為憑證。然而秦哀公聽信讒言,認為伍子胥貪圖黃金和美女,不配讓如此強盛的國家為他付出兵力,所以沒有收留伍子胥的遺體,申包胥為了幫助國家招兵買馬對抗吳國,親自跳了七天七夜的城牆,最後感動了秦哀公。他勸說秦哀公要謹慎處理這件事情,而不能盲目相信小人的讒言,毀壞賢人用道德挽回民心的努力。秦哀公最終收留了楚國遺民,並拒絕了申包胥送來的白玉。

因此,「靡靡之音」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伍子胥和申包胥之間的故事,申包胥為了國家不惜跳城牆,感動了秦哀公並挽救了楚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音樂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使用的方式和目的。好的音樂可以鼓舞人心、激發鬥志,而壞的音樂則可能讓人沉溺於享樂、喪失鬥志。因此,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音樂,發揮其積極作用。

以上就是【靡靡之音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