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中國漁業報:四川 重慶漁業調研報告


中國漁業報:四川 重慶漁業調研報告  

一、兩地漁業基本情況  

四川省和重慶市都是我國西部地區的漁業大省,2005年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居西部12個省的第二位、第三位。 


四川省境內水域面積廣闊,水庫、湖泊眾多,水域總面積896萬畝,宜漁水面達358.5萬畝,宜魚稻田面積近1000萬畝。全省魚類資源豐富,是長江主要的魚類棲息地,主要經濟魚類有50餘種,特有魚類30餘種,有中華鱘、胭脂魚、大鯢等55種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2005年,四川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301.35萬畝,水產品產量98.25萬噸,水產業實現農民年人均增收29.69元,分別比「九五」末成長32.36%、91.48%、197%。在常規養殖品種穩定發展的同時,名優水產品養殖得到快速發展,產量比重已上升到35%。水產品加工、休閒漁業、水產流通和漁葯漁飼料工業等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重慶市境內有河流223萬畝,池塘49.24萬畝,建成後的三峽水庫水面達140萬畝,其他水庫35.25萬畝,宜漁稻田400多萬畝。轄區內地下冷、熱水資源極為豐富,水生野生動植物及魚類資源豐富。2005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104.72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25.06萬噸,分別比「九五」末成長23.6%、25%。漁業經濟總產值36.7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7%。 


今年1月~9月,四川省水產品總產量76.17萬噸,同比成長9.14%;漁業經濟總產值116.25億元,同比成長12.05%。預計全年水產品總產量將突破百萬噸,比上年成長7%左右;漁業經濟總產值可望達155億元,比上年成長12%;實現農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重慶市由於遭受特大旱災損失較大,1月~9月水產品總產量為17.3萬噸,同比成長1.4%,增速減緩。預計全年水產品總產量約為22.5萬噸,同比下降10%左右。 


二、主要措施與特點 


四川省和重慶市漁業主管部門按照省市黨委、政府確定的發展思路,分別提出了「努力構建西部漁業強省」和「漁業發展新階段」的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進漁業「轉變、拓展、提升」戰略和成長方式轉變行動,促進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特點: 


一是爭取和落實惠漁政策有新突破。四川省在今年的省委一號檔案中明確要求,最佳化種養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省水利廳及時召開全省水產工作會議,落實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省財政安排專門經費,用於水產良種補貼和技術培訓,並建立水產科研創新機製,開展水產育種攻關,有力地帶動了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重慶市農業局和財政局聯合製定了《漁業規模化養殖補助辦法》,集中運用農發資金,對規模化養殖給予補助,引導和推動規模化養殖發展,受到漁民民眾的廣泛歡迎。 


二是開闢漁業投入渠道有新進展。重慶市利用在地資源特色優勢,吸引資金開發名優特色水產品養殖,黃顙魚、翹嘴紅等逐步形成規模化經營,觀賞魚養殖已發展成為打造郊區特色農業的重要產業。四川省利用中西部結合帶的地緣優勢,積極引進資金建設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產品加工和流通業,預計全省今年的投入將超過10億元。許多養殖戶也加大投入擴大生產,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持續發展。一些丘陵地區結合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稻魚輪作,成為新的漁業經濟成長點。 


三是建設生態漁業有新思路。保護生態環境是發展西部漁業的基本要求。兩省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積極發展漁業生產的同時,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工作。重慶市抓住三峽工程建設水面大量增加的機遇,積極探索並科學規劃三峽水庫漁業的發展思路與措施,努力實現發展漁業生產促進庫區移民增收和保護水庫生態環境的協調並舉。同時,為減輕工程建設對長江漁業資源造成的不利影響,建立了水產原良種場,儲藏、研究和保護長江特有魚類資源,並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和環境監測,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切實保護三峽生態環境,實行開發與保護並重。四川省結合地方實際和轉變成長方式行動,從今年開始逐步取締施肥養魚,並積極推行環境友好的健康養殖方式,建設生態漁業,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域資源。 


四是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有新做法。今年夏季,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襲擊了川渝大地,兩省市漁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為盡量減少漁業生產損失,重慶市從加強抗旱救災工作組織、落實抗旱保漁措施和恢復漁業生產三個方面採取措施,開展救災工作。同時爭取落實了200萬元救災資金,專項用於補貼魚種補救。由於抗災救災措施得力,保住了大批親魚和魚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災害損失。 


五是服務新農村建設有新舉措。四川省各級漁業部門抓住各級政府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機遇,努力把水產發展納入規劃中去。截至目前,全省以水產為支柱產業規劃建設並已開始啓動的新農村達到183個。重慶市開展了「千村推進、百村示範」建設,漁業主管部門積極參與,規劃漁業對接項目,並推動建設了兩個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示範村。 


兩地漁業的快速發展,為調整地方農業產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和三峽庫區移民收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主要問題與挑戰 


今年以來,兩地漁業在遭受特大旱災的情況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製約因素。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 


第一,特大旱災造成漁業生產巨大損失,且潛在不利的後續影響。 


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給兩省市漁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據統計,四川省漁業受災面積達162.03萬畝,損失水產品8.53萬噸,損失達6.4億元,分別佔2005年水產品總產量和漁業總產值的8%、4%。重慶市損失更為嚴重。全市12萬畝池塘、500多座小型水庫幹涸、10萬畝河溝斷流。因災損失水產品47630噸,直接經濟損失共達6.3億元,佔2005年水產品總產量和漁業總產值達19%、17%。 


這次特大旱災不但造成了魚類大量死亡,間接損失也較為嚴重。為減少損失,漁民被迫將大量成魚提前出塘銷售,由於規格尚小,且集中銷售,導致售價極低,效益大幅下降,漁民入不敷出。此外,由於旱災導致大量養殖戶儲備的魚種死亡,對今後的恢復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水」和「種」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乃至明年製約漁業生產的兩個關鍵因素。 


第二,三峽水庫蓄水後對漁業資源造成不利影響,漁業發展和漁民增收面臨困難。 


三峽水庫蓄水後,隨著水位的升高,庫區水域生態環境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庫區漁業發展帶來較大影響:一是主要經濟魚類產卵場發生重大變化,原有822處傳統魚類產卵場約85%消失;二是庫區水域魚類種群數量嚴重不足,組成結構明顯低質化;三是水位升高後,江水基本沒有流速,捕撈生產方式和網具發生變化,需用靜置高網捕撈,但是漁民缺乏資金更換網具,仍沿用原有的流刺網捕撈,捕撈效率極低。 


上述影響導致庫區漁民的捕撈量大為減少,收入大幅度減少。據重慶市萬州區介紹,三峽蓄水前的2002年單船年捕撈量在1500公斤左右,漁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2005年單船捕撈量僅為579公斤,降低約三分之二,同時由於燃油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漁民人均收入約2000元,降低了約60%,比當地農民人均收入還要低300元左右。 


第三,對三峽庫區漁業發展思路和措施認識尚未統一,庫區漁業發展尚未起步。 


10月27日,三峽水庫蓄水水位達到156米,水面面積也由此大幅增加,達到140萬畝,未來蓄水到175米後水面將達到162萬畝。為充分發揮庫區水面資源優勢、發展庫區產業、增加庫區移民收入,有關部門在三峽水庫移民發展規劃中,確立了漁業、柑橘、草飼牲畜、旅遊作為庫區四大支柱產業。但是,由於有關方面對三峽水庫漁業發展的思路和措施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專家以保護庫區水質為由,反對在庫區進行任何形式的水產養殖生產,庫區漁業發展規劃至今沒有出台,導致庫區漁業發展缺乏指導,成為最有潛力但是發展最為滯後的產業。 


四、幾點體會與建議 


四川省和重慶市都是西部漁業大省。兩地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始終把漁業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結合兩地實際提出的漁業發展思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轉變漁業成長方式、建設現代漁業的方向。今年的特大旱災對四川和重慶漁業生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兩地漁業主管部門積極採取措施,幫助漁民抗災減災,恢復生產,減少了損失,值得肯定。針對兩省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認真總結經驗,採取積極措施,恢復漁業生產 


這次特大旱災,既考驗了漁業主管部門在面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的應對能力,同時也暴露出長期以來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兩省市漁業主管部門一是要高度重視,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採取措施,從水源供應和苗種供應等方面,切實幫助受災漁民恢復生產,解決生活困難;二是要認真總結此次災害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池塘改造,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抗災減災能力。 


發展生態漁業,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三峽水庫的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抓住這個重大機遇,充滿信心地迎接挑戰,打好三峽牌,積極發展生態漁業,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將漁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整個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大戰略中,提高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準。一是要聽取各方面意見,積極協調,推動三峽庫區漁業發展規劃盡快出台,指導庫區漁業發展;二是加強庫區漁業資源與環境監測,摸清庫區漁業資源狀況;三是進一步加大庫區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補充庫區魚類資源種群數量,保護庫區水域生態環境。建議明年在三峽庫區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放流活動,邀請兩省市、國務院三峽辦的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出席,擴大影響,進一步推動各方面工作。 


加快建設「平安漁業」,建立漁業政策性保險製度,提高產業支持保障水準 


今年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部分省市頻繁發生強台風,重慶、四川等省市發生嚴重旱災等重大自然災害,更加凸顯了建設「平安漁業」、提高漁業抗禦自然災害與突發事故能力、災後恢復漁業生產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建議盡快編製建設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建立持續穩定的投入機製;積極推進政策性漁業保險工作,爭取將漁業互助保險納入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落實中央財政試點補貼資金。 


加快研究論證,實行水產良種補貼,推動水產養殖業更快更好發展 


「良種」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之一。為支持和鼓勵農民使用良種,提高種養業發展質量和水準,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對使用糧食、畜禽良種等給予財政補貼。據了解,四川省從2004年即開始探索實行水產良種補貼,將過去用於水產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推廣的財政資金轉變為用於支持水產優勢品種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對養殖戶的種苗補貼、必要的設備購置及技術培訓。今年,省財政拿出900萬元,確定給予補貼的優勢品種包括:草、鰱、鱅、長吻、南方大口鯰、斑點叉尾、加州鱸、紅鱒和鱘魚等。補貼標準為同期市場價格的30%~50%,但是每戶不超過200元,或1000元。補貼實行項目招標製,由良種生產單位和技術推廣培訓單位向漁業主管部門進行申報。補貼方式以農民差價購買魚種方式兌現,即農戶向良種生產單位購買魚種時,直接扣除應享受的補貼額,隻付差價款提貨。上述實行補貼的範圍、標準、對象、方式以及良種生產單位和價格等,均進行公開、公示,確保農民直接受益。從四川的政策實施情況來看,對進一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水產良種覆蓋率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在全國範圍對使用水產良種實行財政補貼的可行性。建議加快研究和論證,進一步協調財政部門,推動國家水產良種補貼政策的早日出台,促進水產養殖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中國漁業報:四川 重慶漁業調研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