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結題報告

中學語文結題報告


作者:薛海兵
江蘇省第四期中國小教學研究立項課題
課題名稱    基於網路環境的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
課題單位    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
課題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於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和語文教學環境,本課題將語文教學、網路環境和建構主義這三者結合起來思考,試圖對基於網路環境的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重要特徵和教學模式及其實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尋求中學語文教學的改良之策。藉助於調查研究和反思實踐等主要研究方法,課題主持者經過了純粹文本、專題網站、問題驅動、面向探究和發現建構等五個階段的實驗之後,逐步總結提煉出了“三主一體”的自主探究與協作探究相結合的語文教學模式,並呈現了該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和關於該模式教學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課題實驗者認為學科課程、網路載體和建構理論三者的有機整合是現代語文教學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來語文教育的制高點。
關鍵字:網路環境  建構主義  中學語文教學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有人概括為“教師難教、學生難學、考試難考、成績滑坡”,有人則概括為“重教輕學、重知輕感、重左輕右、重內輕外”,甚至還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樣的概括,都說明了語文教學中學存在著理念僵化、模式陳舊、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模糊性、周期長時性和內容綜合性等重要特徵,只有正確面對語文學科在當下環境中具備的資源豐富、思想多元、載體紛呈等現代特徵,才能教好語文同時也讓學生學好語文。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網路媒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環境,它必然帶來現代語文教育的科技化,這是教育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從網路語文資源的豐富性和網路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來看,還是從教學雙方非課堂時間對網路不自覺的沉迷而帶來的潛在效果看,語文教學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現代與傳統的境地。但中學語文教學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的事實卻是一方面似乎拒絕科技時代的到來,迷信著語文是“覺悟的藝術”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將科技對於語文的作用神化了,以為科技是無所不能的,忽視了人類是思想的動物的基本道理。面對以網路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兩個極端認識,我們的語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問和失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在作為現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網路與作為傳承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語文之間尋求一種契合,試圖從媒體教育功能的維度去探索運用網路環境改良中學語文教學之道,
在四年前的課題建構階段,當時的中學語文教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尤其是意識到必須著手進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當時的基本狀況是,對網路環境、建構主義、研究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的認識還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們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間兩兩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績。當時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網路教學的基本特徵、普遍模式和教學設計等,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特徵、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等,三是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理論建樹上的代表人物分別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進入到一個階段之後,開始有人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這些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加以闡發,於是三者開始走向融合。問題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學科課程與其它因素整合的具體實踐比較缺乏,理論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路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徵、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應當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其獨特性,對於改進當前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課題實驗從此出發,尋求整合與創新,試圖獲得有益於當代語文教學的某些策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立足於網路環境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繫,將網路引入語文教學,研究信息科學與語文教學的科學耦合,提高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建設者;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將建構主義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網路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基於網際網路,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建構主義理論的自主建構原則。課題實施之前和過程中,我先後界定了本課題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樣有利於課題順利而科學地開展。
1.網路環境
在本課題研究中,網路環境一方面指構成教學環境有機因素的各種網路技術,包括網路自身和以網路為載體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後期興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運用網路技術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或教學賴以開展的背景。網路環境除了上述技術性和情境性上的意義之外,還具有作為時代文化的背景性意義。形象地說,盛行網路的技術產生了盛行的網路文化,網路環境是網路時代的空氣。本課題實驗主要依靠網際網路和校園網實施教學活動。
2.語文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中,“教學”這個概念在教與學兩個主體方面均被賦予新的內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師必須進行的講授行為,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學”也不排除學生必須接受的基本灌輸,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學生的自學與研究。這種語文教學更多地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狀態呈現出來,而且始終受制於網路環境。
3.網路課堂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是師生雙方的主要活動陣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課題研究中,“課堂”的外延擴大了,內涵也有變化,它是運用網路環境開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總和。一般情況下,這個“課堂”是在網路教室或電子閱覽室,甚至可以說就在網路上,在某一個專題網站或者BBS上,即所謂“網路課堂”。實際的課堂建在網路上,網路中有虛擬的課堂,這是網路課堂的兩重含義。
4.語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跨學科或跨領域的綜合性的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有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作品學習過程的研究式學習,也就是說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尋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語感的培養和積澱的“品味”式探究。作為課堂學習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髮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研究發現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研究發現規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研究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本課題重在探究從教材出發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而且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網路為主要教學環境的語文活動。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5.“虛實相融”的學習環境
這裡的“虛”是相對於“實”而言的。“實”指的是面對面的交流,“虛”指的是網際網路構成的虛擬的學習環境。“虛實相融”的學習環境有著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點。物理性體現在需要通過一定的電訊技術經由網際網路連線到世界各地學習資源的計算機設備;學習者通過這些設備查詢有關資料、與其他人士進行交流。人文性體現在教師科學地組織各類信息,使其轉化為有效的語文學習的資源,並通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和策略,促進學生髮展。本課題研究基於網路環境的語文教學活動,但不排除網路套用過程中或教學過程中的人際交往所處的真實環境。很多教學活動是在網路環境與真實環境中同時進行的。
廣義地看,凡是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網路技術的語文教學活動均可稱之為“基於網路環境的中學語文教學”,無論是通過網頁發布教學內容,通過電子郵件與學生交流,通過網路傳遞視頻信息,將一堂講授型的課共享給另外一個課堂的樣式,還是基於網路信息資源的信息加工樣式,或者基於網路套用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等等都屬於“基於網路環境的中學語文教學”。
總之,網路環境下的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的研究,首先是將建構主義理論引入語文學科教學之中的實驗研究,其次是實驗這種語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中滲透與開展的可能性。它是一個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實驗課題。換句話說,這是探索學習環境與資源對於以人為中心、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語文教學的影響與作用的一個實驗。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與條件分析
1.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來源於現實本身,而是來源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是本課題的主要理論支撐。建構主義認為任何知識都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教學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建構的多元創造,注重學習的互動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有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如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等,與傳統語文教學的體悟式、講授式、品讀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說,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有助於語文教學的“撥亂反正”。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營造儘可能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價值觀、態度和情感等因素,發揮其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在探索和協調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建構語文知識和形成語文素養的目的。
2.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從語文教學的發展看,信息社會中網路作為最有活力和價值的媒體必然滲透到教育領域,有活力的語文教學不僅無法拒絕這個媒體而且必然要走這條現代化發展之路。從學習方式的變化看,研究性學習帶來的諸多問題是教師和圖書館無力解決的,讓學生到更廣闊的世界去探尋答案是教學趨勢,這是實際需要。從實驗硬體的配備看,我校有運行良好的校園網和多媒體教室,並與網際網路接駁,區域網路和廣域網的硬、軟體環境都隨科技發展而不斷升級更新,能保證實驗始終走在網路發展的平行軌道上。從自身實踐的情況看,課題主持者的教學能力強,使用現代媒體意識強,對相關理論理解較好,在申報課題前已經較多地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一些研究成果已見諸多家學術刊物,曾向全國同行成功開過本課題展示課。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課題研究目標
網路環境和建構主義對於中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網路環境下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及其實踐
2.課題研究內容
網路環境適應於中學語文教學的功能呈現與特徵剖析
網路環境下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的一般原則與基本特徵
網路環境下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模式與教學方法
如何在網路環境下開展建構主義的閱讀與寫作教學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為了解決傳統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和網路運作原理組織有計畫的教育實踐,不斷加強網路環境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滲透,試圖以此改變語文教學的現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整個課題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用已有的理論去觀照教學實踐,建構實驗方案,探索內在規律,然後形成理性認識或學科內理論,再驗諸實踐,指導實踐。具體說來,我主要運用了調查研究法、反思實踐法和文獻研究法等幾種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課題實驗的初始階段,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調查主要指向如下三個方面:學習者狀況調查——目前語文學習的基本手段與載體,學習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側重於利用網路環境開展學習的現狀與效果的調查。教學者情況調查——目前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與載體,教學的基本模式與效率,尤其側重於教學弊端、改進構想和措施運用等情況調查。基於網路環境語文教學革新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調查——學校網路的建設與運用環境,教師對於網路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掌握程度,學生及學生家長對於常規教學中網路介入的接受態度調查。在調查研究之中,注意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靈活採用相應的調查方式調查分析。由於實驗對象是主持者自己的兩個班級,所以開展個別訪談的條件比較好,不僅可以隨時進行,而且訪談人數隨需而定,也容易獲取真實情況,;對同事、家長進行訪談的同時往往還兼以問卷法。為了比較全面、深入了解本課題開展時的現狀與基礎,在實驗範圍之內進行問卷調查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本問卷調查的目的是為教學實驗提供改進策略的基礎,現狀分析只是手段。在本課題結題階段,將最初的調查與中國傳媒進行的最新網路閱讀調查分析進行了比較,某種意義上說明了本課題的實驗意義和價值。調查研究之後,必須對所掌握的一手資料進行詳盡細微的分析,從而確定整個實驗的具體實施方案。在試驗過程中,每一個子課題或相對獨立的試驗階段都必須認真貫徹這一研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下一步研究的順利開展。


2.反思實踐法
反思實踐法是在行動研究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本課題研究中,我採用反思實踐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據課題需要確定子課題、形成假設,建構研究方案,從學情和理論等方面深入理解做好預案,嚴謹細緻地開展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依據反饋的信息進行反思調節,通過實證和思辨同步進行以達到適度的理論概括和用理論改進實際工作的雙重目的。反思實驗法的方案和假設來自教育實際,又在實踐中經過檢驗和完善,再用來指導教育研究和實際工作。反思實踐法的起點是對教育實踐的調查和總結,在有關理論指導下建構理論框架,然後在實施中進行評價和反思調節,完善研究的理論和方案,再進一步實踐和反思,整個研究是循環式螺旋上升的過程。每一個循環圈包括四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環節:建構、實施、評價和反思。“反思”這一環節主要是對計畫實施和研究過程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根據反饋信息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它包括研究人員、實驗教師及共同反思等三個層次。研究人員的反思所追求的是發現問題和一般的結論,在必要時對研究方案作出調整、修改。而實驗教師反思是反省自身行為與設計要求的差距,使自己的經驗進一步重構,追求的是教育活動的合理化、理論化。在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深入思考後再開始新一輪研究。所以反思是一個循環圈的結束,又是新循環圈的開始,處於中介狀態。這個課題中,我既是研究人員又是實驗教師,所以理性思考和實際反思操作都由自己承擔,雖然對自己理論儲備和反思歸因上的要求更高了,但是減少了兩級層次中人員溝通可能帶來的誤讀,利於課題順利迅速的開展。
3.文獻研究法
在我進行本課題研究之初和研究過程中,理論界基於網路套用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等等都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同樣的,理論界基於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思考與實踐也已經積累了很寶貴的經驗。面對這些文獻資料,我認真學習,細緻分析,在理清基本理論和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梳理出了一些對於本課題而言是有價值的、可供課題研究參考的意見。但是,我也發現直接將這兩者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與語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進行的思考與探索還不十分充分,於是我就著手將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和主要存在問題加以進一步梳理,首先在文獻資料方面進行研究,尋找可資課題研究的規律性和指導性的東西。我利用文獻研究法,將搜尋掌握的多達上百篇的資料整理成網路與教育理論、網路與建構主義、網路與研究性學習、網路與語文教學、網路與閱讀教學和網路與寫作教學等多個專題,一方面做文獻綜述的研究,一方面做主題提煉和尋求依據的研究工作,為本課題的順利開展做了充分的理論儲備和前期準備工作,從中也獲得了一些直接有益於本課題開展的寶貴財富。
六、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探索——以網路閱讀教學為例
在研究性學習剛剛被作為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候,我在自己的摸索中發現,它所追求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理想境界正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內涵或者基本理念。由於當時自己對於網際網路的興趣正與日俱增,於是很自然的將網際網路的種種好處與建構主義學習、研究性學習接合起來思考,我發現它們三者之間的契合實乃天成。在我的思考與實踐中,建構主義理論與網際網路便有機結合起來,其結果就是在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環境中,網際網路成為學生探索、體驗、建構、交談以及思考的工具,他們能夠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與外界信息互動的過程中建構出新的知識。下面將以閱讀教學為例談談課題的開展及反思實踐的探索過程。這個探索過程中的實驗研究對象為1999年入學的高二班學生和2002年入學的高一班學生。實驗在兩屆學生當中持續,中間有一個融合過渡的階段,其中第二屆學生進入持續階段之前的一段受培訓過程略去,只陳述關於探索發展的這條線索。
閱讀是人類帶有普遍意義的行為。閱讀活動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和交流。胡塞爾現象學後期所大力倡導的“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人與文本是一種互為主體,互相解釋,互相溝通的關係。在閱讀活動中,文本溝通了閱讀主體和創作主體,進而在兩個“主體”間產生心靈的碰撞與靈魂的問答。在網路文化衝擊下,作為人類社會傳統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閱讀正在發生著“一場強大的裂變”!網路文化語境中的閱讀不僅對傳統的文本閱讀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使長期困擾於“費時低效”的課堂閱讀教學又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基於網路的文本閱讀的閱讀過程的互動性、閱讀環境的開放性和閱讀內容的豐富性以及網路閱讀強大的即時雙向互動功能形成了網路閱讀消費與生產的共時性特徵。
基於文本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這個階段筆者常常將自己網上閱讀過程中發現的精品資源推薦給學生,並組織學生上網瀏覽。這些精品資源主要是網路文學、經典作品的網上評論和具有時尚或時事性質的文字等內容。在筆者的個人主頁上還保留了第一批實驗對象閱讀篇目的某些痕跡,只是這兩個表格中的有關篇目是後來組織研究性學習時根據需要重新編輯過的。因為當初本地網際網路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校園網始有雛型,家長和學校對學生接觸網際網路還持有觀望態度,所以當初的主要意圖在於激發學生對於網路的熱情和對網路資源的接受心理,使他們認識到世界在網路里成為一個可視的小小的村落,這個村落里可謂應有盡有琳琅滿目。尤其是網路文學的廣泛閱讀,使得當時的實驗對象幾乎熟知網上所有的知名寫手及其作品,他們在同齡人當中甚至產生了一種擁有非凡閱讀經驗的優越感。他們非常喜歡上這樣的網路閱讀課。
對這個階段的反思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網路閱讀是不是必要的閱讀形式,傳統平面媒體閱讀是否需要網路閱讀的補充,網路閱讀與傳統閱讀方式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怎樣的網路閱讀才是積極高效的,語文教學需要怎樣的網路閱讀,網路閱讀如何有效介入傳統語文教學而不流於形式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開始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網路閱讀中,試圖提高網路的利用效率和語文教學的效率。
基於專題網站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這是網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初期,筆者對網路套用教學的理解還是比較機械和偏至的,主要體現是將網路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轉換平台,進行資料搬家,本應寫在教案簿子上的顯示到了電腦螢幕上,本應消化吸收的搜尋到的網路資源也被簡單整合之後掛在一個課題之下。這樣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專題學習網站也就誕生了,因為這個集中了同一課題資源的WEB綜合體上還連結了基於校園網和網際網路的兩個BBS供學生討論問題。教學清代散文《五人墓碑記》等篇目時,筆者就是採用了這樣的網路教學方式。彼時彼刻筆者曾天真地認為這些東西放到網上去了學生就可以進行自主學習了。事實上筆者並沒有將它作為資源供學生研討,而是將它當作授課的腳本了。筆者非但沒有覺得省力,反覺得花去了若干倍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學生的學習氛圍與學習效果並不比傳統課堂教學來得更好,有些學生明顯失去思考的動力、學習的壓力和受到激勵的活力了。
基於專題網站的網路閱讀教學不再是純粹的散篇閱讀,也不再是純粹的文本閱讀,而帶有了專題研討性質,或者說提供了探究性學習的可能性條件。但是靜態網頁的更新速度慢,對於新鮮資源的灌入不是十分便捷,而且BBS的空間有限與發言審查制度使得交流不能以即時狀態呈現,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但更主要的是筆者對於基於網路環境的語文學習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相對落後的層面,只是將網路作為一個可依賴的呈現工具而沒有充分發揮它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沒有將網路功能與人的能動性結合起來,某種程度上使網路處於一種被孤立和隔離狀態。
基於問題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網路套用於教學也應當與其它媒體工具套用於教學一樣,需要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明白了這一點之後,筆者進行的第一步設計是網路教學問題化,這樣使學生的學習不止滿足於瀏覽教師準備好的專題網站內容或者學生自己搜尋的網路資源,而是要將主要精力貫注於問題的思考以及討論交流上。筆者在進行《〈寬容〉緒言》教學時即採取了這樣的做法,即教師事先請學生對所學篇目提出問題,經過篩選之後的重要問題被發到個人主頁的論壇上,上課時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與討論。這篇課文的網路教學過程中主要設計了“學習本文要把握哪幾個寓理形象?”等六個大問題,學生討論非常積極踴躍,對問題的討論也比較深入,甚至有很多新鮮獨到的見解。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尤其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學生表現出了投入的勇氣,學習效果很好。不少學生表現出了對這種學習方式的認同和渴望。問題教學法的介入使得網路閱讀教學終於獲得了生命,開始生動起來,活潑起來。
問題的介入使得學生有東西可學而且有路徑可循,再加上參與和發言的廣泛性、交流和反饋的即時性,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是網路給閱讀教學帶來的令人驚喜的一面。但同時筆者又在思考另外一些相關問題,即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僅僅是討論空間和介質的簡單轉換,先前實驗中對網路資源的運用與專題網站的建構是不是可以成為這種問題介入式的網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這樣整合起來它的運作又會是什麼樣的模式等等。尋求整合,以挖掘網路環境對於語文教學的潛能,這樣的思考使筆者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視野之中,作者在“惟存教育”的啟示下找到了新的實驗點。
基於探究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引入WebQuest模式是我著手整合實驗成果和拯救課題實驗進入高原現象的重要手段。WebQuest是一種面向探究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來自網路。這種在網路環境下由教師引導並以一定的任務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僅從模式定義看,它已經將我所思考的若干問題含括進去,指向了網路,指向了資源,指向了主題,指向了探究。一個標準形式的WebQuest教學設計包括選題介紹、任務描述、相關資源、過程描述、學習建議、評價方式和交流總結等七個部分,其中前三要素是活動前提,過程描述和學習建議是探究學習的關鍵,評價總結是對目標與過程的測量和反饋。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創設和學習任務在這裡可以得到更細緻、生動的描述與呈現,學習資源模組的建立解決了海量信息與專題網站對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問題,學習主題的確立和探究過程的設定保證了學習主體不被網路冗餘信息與噪音干擾,評價與總結利於學生對所建構知識進行再認知和科學重組,對於新主題研究能起到指導作用。筆者所做的《〈寶玉挨打〉的WebQuest課例設計》和教學實踐遵循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既解決了實驗前期的存在問題,又將實驗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階段,課題研究進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對於這個階段的實驗,我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這在《〈寶玉挨打〉的WebQuest課例設計》的反思板塊中已有說明,這裡還要再次引述以作為探索的一個必要的階梯。首先是問題意識往往是學生最缺乏的,“設問提示”環節正是基於刺激學生“知困”的需要而設定的,它有利於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是這種提示容易使這種開放式教學回到牽著學生鼻子走的老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初衷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可能被沖淡甚至瓦消。第二點想法是這個課例或者這個探究階段的設計層級分明的特徵可否生髮一個高中階段進行課外閱讀擴展的總體構想,即基於網際網路的WebQuest形式分層探究閱讀方案。如果按年級依照“高一設計突出探究的示範性、高二提升層次強調探究的指導性、高三階段強調探究的自主性”的序列進行設計,這個“設定”的流程,能否展示完整的探究閱讀過程和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自主學習。
基於發現與建構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力量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求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途徑。這個意義上的發現與建構主義的自我建構有某種相通之處。在探索中從發現走向建構就成為了我必然的選擇。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筆者在實驗過程中嘗試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支架式、拋錨式和隨機進入學習等三種主要模式時,堅持以開放促發現,以發現促建構,以建構促生成,以生成促發展的理念,將開放、發現、建構、生成和發展作為一次研究性學習的幾個階段,同時又將它作為學生高中階段自主學習建構意義的幾個階段,試圖在發現和建構兩個關鍵環節的支撐下形成內外兩個循環,從而在更高層次上發展網路閱讀教學。筆者的《網路環境下〈寶黛初會〉的教學設計案例》就是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所做的這樣的嘗試。雖然本課題的外循環並沒有納入其中,但是它與上一階段的《寶玉挨打》的網路學習形成了鮮明的層次感,對於學生在高中階段研究學習《紅樓夢》既有示範性又有啟發性,為學生今後自主學習《紅樓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這是比較成功的嘗試,這個嘗試某種意義上說超越了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理論上的陳述。
七、課題研究的結果
這個課題的持續時間相對而言比較長,所以實驗過程中實際實驗對象跨了兩屆,實驗時間是前一輪學生的後半段在校時間和後一輪學生的前半段在校時間。可以說,實驗的某些方面實際上是有兩批實驗對象,這兩批實驗對象的最大的不同不在於是兩批人,而在於是兩批分屬於網際網路不同發展時期的人。這種研究對象的變化給實驗帶來了實驗設計之初沒有構想到的諸多影響,有利有弊。實驗的對象發生了變化,但是實驗實施者沒有更換,我一直是實驗的主持者。但是,不同的探索階段,實驗主持者的經驗值發生了變化,實驗的工具甚至理論都發生了很大改善與進步,於是整個實驗對於主持者而言,也是一個從探索到結論到再探索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對學生而言還是對教師而言,這個實驗研究的結果更具有普遍性或者說是一個動態結果的呈現。
實驗後的學生狀況
語文學習心理顯著改善是網路語文教學開展之後學生表現出來的最強烈的特徵。無論是實驗之初的引導,還是此後的探究的需要,甚或是實驗之餘自覺的投入,學生進入網路世界之後的語文學習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都有顯著改變。學生不僅非常投入地閱讀了教師推薦的網路文學,而且開始了他們漫長而快樂的網路衝浪,他們幾乎跟隨著網路文學發展的每一個腳步,飽覽著名網路寫手的時新之作。他們對於閱讀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持之以恆的頑強毅力,非常投入地欣賞和批評他們感興趣的網路信息。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將課內外閱讀很好地結合起來彌補不足,形成一種自覺提升語文素養的良好態勢。因為抒發的需要,他們已經習慣了自由發言,無論是跟帖還是發布主題帖都有很驚人的數量,在筆者主持的課內討論的論壇中他們的發言的痕跡就有泛濫之勢,甚至發展到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馳騁論壇的地步。很多學生的帖子質量之高進步之快實在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第二屆實驗對象的熱情和投入更是非同一般,這在筆者主持的BBS、Passboy和他們的個人主頁與論壇中依然可以看到。
語文學習能力顯著提升也是網路語文教學開展之後學生表現出來的強烈特徵之一。狹義上的語文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認讀感知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評價和鑑賞能力、想像和創造能力等幾個方面。在經過網路語文教學鍛造之後,學生這幾個方面的能力都有顯著提高。在筆者主持的《雷雨:網路環境下研究性的文學鑑賞課實踐》案例與實踐中,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為有了積累聚變而來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才有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專題的出現,像《〈雷雨〉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周朴園與魯侍萍的“真情”辯議》、《從嘆詞看人物性格》、《〈雷雨〉主題史縱觀與述評》等等。這在一般的語文課上是怎么也上不出來的效果,只有網路環境下的建構主義語文閱讀教學才能實現。而評價與鑑賞能力的提高則是更令人頭疼的,可是學生在網路上看多了想多了寫多了交流多了討論多了之後,碰撞出來的那些富有見地的品評實在不可小覷。在筆者主持的校本課程《網路文學閱讀與寫作》中,我們組織過一次交流匯報,圍繞展開的主題是《如何正確看待網路文學》,學生思想之新穎、成熟與深刻使得來自全國的數百名參加活動的專家無不為之震撼。
實驗後的教師狀況
教學理念和視野的改變是網路語文教學開展之後教師表現出來的最主要的特徵。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並在網路教學中實踐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之後,筆者對傳統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懷疑,表現出來的是悖逆和批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越來越尊重學生作為學的主體,而將自己作為教的主體。在整個教學事件中,教師則作為一個參與者、引領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出現,使得學生的自我建構成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在全國觀摩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文學》中,筆者除了完成指導、幫助等必要的義務性工作之外,沒有更多介入而是真正放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觀摩的專家們對此予以了充分肯定,認為台前的學生作為是了不起的,幕後的教師不作為同樣了不起。正因為這種理念上的根本性改變,筆者的教學視野和理性觸角才得以向更廣闊的空間延伸,為進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
教學能力和藝術的獲得也是網路語文教學開展之後教師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徵之一。作為一個曾經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和傳統語文教學思想濃重浸染的中青年教師,筆者的教學能力基本上是能夠滿足原有育人目標和教學模式需要的。然而,接受了嶄新教育理念之後,筆者深切感受到無論是教學認知能力、設計能力、操作能力,還是監控和評價能力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在筆者主持的若干研究性課題中,譬如《寶黛初會》和《寶玉挨打》等教學中,教學設計更注重學生心理、能力和建構可能,能夠較為熟練地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的三種主要模式開展教學,保證了學生建構知識和發展個性的需要,同時保證了教師能夠比較自如流暢地演繹駕馭課堂的藝術、溝通心靈的藝術和使用媒體的藝術。網路教學中監控與評價的複雜性和即時性,使得教師的教育藝術更具有了創新色彩、靈動色彩和人性色彩。學生的多元見解必然激發教師潛在的感性與理性儲備,預設的被執行與被顛覆都必然激發教學生成的豐富與深刻。在這樣的鍛造之中,教師的潛能被充分調動出來或者說深入研究與演繹成為必然。
總之,從實驗結果看來,基於網路環境的語文教學實踐使得學生和教師雙方得到了更理想的發展,尤其是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塑造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八、課題研究的分析與結論
對於一個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而言,承擔這樣的課題並想拿出一些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知困,所以我格外投入地進行實驗,不斷吸取新鮮營養,不斷修正當初構想,不斷完善實驗設計,在艱難的探索中終於堅持走到了最後。現在回眸,深感本課題實驗確有一些值得咀嚼值得分析的地方,這也算是對課題的最後交待。
1.教學雙方之所以會有研究結果中的良性呈現,主要因為雙方改變了對教與學的認識,在新的認識層面上才達成了各方面的改進與提升。教師的改變是首要的,學生的改變是關鍵的。教師的理念、角色的改變,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講,它傳遞給了學生學習理念、學習方式和學習心理等必須改變的重要信號。學生在這種信號面前無論是起初的觀望、懷疑,還是後來的理解、投入和強烈渴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終他必須改過來,必須拋棄陳舊的學習模式和保守的學習期待。只有這樣兩個軲轆一起轉,改變教學現狀才成為可能,發展學生獨特個性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才成為可能。某種意義上講,建構主義首先要求的就是師生雙方對角色定位的改變,教師有自信將學生放手,學生有自信讓老師脫手,學生的自我建構才有空間才有可能。中學語文教與學不是國小階段的啟蒙,也不是大學階段的自由狀態,而是從自覺走向自由的過渡,中學語文教與學不比國小階段的遊戲階段,也不比大學階段的創造階段,它還有非常功利的非常現實的要求,教師和學生對於教與學的認識上的改變就顯得尤其艱難,同時也顯得特別重要。具體來說,在課題研究的五個階段,學生對於全新的學習方式的變化其實是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適應過程的。把學生感到網路上並不難,但是讓他明白網路可以用來學習而不純粹是娛樂,他們不敢接受,害怕這種學習方式學不踏實。等實驗進行到專題階段,學生感覺網路的作用不僅在於休閒閱讀,還可以用作“課堂學習”的工具,於是就有了他們名為“薛老師,以後的課都會像這樣上嗎”的提問主題帖。這一提問不可小覷,實在是觀念和認識改變的一大步,這對於他們來說將享用終身。
2.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進行合理的改革探索,是課題實驗能夠順利開展並取得最後成功的重要保證。在課題構想之初,筆者正是受到建構主義思想的影響,才有了對語文教學現狀重新觀照的勇氣和底氣,而且一直將理論學習堅持到最後,並內化為自我理念和學科教學思想。可以說,實驗的每一個階段都在用建構主義理論作指導,又是在用建構主義作檢驗。雖然筆者實驗的五個階段,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漸趨漸近建構主義理論,但事實上卻是建構主義理論貫穿了實驗的始終。始終如一體現在課題研究中的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生觀和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觀,就是建構主義理論的精髓,雖然並不是每一階段都用了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而且可以這么說,每個階段的實驗和整個過程的推進,其實正是筆者對建構主義理論在理解與實踐上的一次忠實建構。在這個建構過程中,筆者比較深刻地理解了這個原來陌生而作用巨大的理論:在眾多教育理論中,只有建構主義理論特彆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建構、自主探究、自主發現,並要求將這種自主學習與基於情境的合作式學習、與基於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因此特別有利於學習者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於承擔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重要任務的中學語文教學而言,讓學生在寬鬆中學習,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讓學生在和諧中交往,讓學生在自由中成長,建構主義思想就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在本課題實驗過程中,我主講了校本課程《網路文學的欣賞與創作》。在主持這門課程時,我沒有像傳統課堂上那樣選講經典作家經典作品,而是採用了“呈現——引導——思考——交流——建構——反饋——再建構”的教學方法與思路,學生自我閱讀,由喜歡作品而深入品味,發現問題,討論交流,在探究之中建構起了自己對於網路文學的看法。我們組織的辯論和小組討論,給了他們更多的建構空間,以及建構所需有的必要指點和智慧的撞擊。當他們在與社科院文學所專家們的討論結果相印證時,他們因思考的成果而喜悅,而我則更因他們在改變了學習理念之後可以自主學習獲得更多更深刻的理解而高興。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中學語文結題報告@名言佳句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