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開題報告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課題開題報告


學科分類:    

課題批准號:   

課題類別:  

課題主持人:   

課題承擔單位: 

主要研究人員:  

一、問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為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我國中國小正大力倡導“素質教育”。而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前提。因此,近年來教師專業化和教師專業發展正日益成為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廣大教師共同關注的焦點。新課程改革倡導建立有利於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其宗旨就是試圖通過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來推進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和教師群體的專業化發展。為此,我們就如何促進教師個體專業發展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我校確立的實驗課題是“構建教師教育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驗時間是XX年——2010年。二、研究目標XX年——2010年,以教師發展為本,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導向,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重點,以新課程培訓為切入點,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為中心,以運用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全員培訓為主線,建立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組織。目標一:建立共同遠景,促進教師從“適應性學習”進入更高層次的“創新型學習”,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加強每周的業務學習,明確內容,強化措施,保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向。目標二:建立團隊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從一個現實的人向理想目標不斷逼近,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超越”;加強教研組和備課組的集體備課和自主學習,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組織保障。目標三: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每一位教師創造和提供一個民主的、平等的、雙向溝通的良好學習氛圍,為教師終身學習、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堅持崗位練兵,開展各類教研課競賽活動,使科研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三、研究內容構建教師教育發展體系1、探索與尋找教師教育發展培訓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師教育發展機制,基本形成開放的教師教育發展體系,並在實踐中推廣。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訓的模式與策略。3、探索研訓一體化培訓的有效模式與策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1、探索教師與新課程同成長的培訓內容,構建開放的“以人為本”的培訓內容體系。2、探索教師內需性培訓的培訓內容,構建教師終身學習的內容體系。四、研究重點1、加強以校為本的教師研修。校本研修,即“從學校中來,到學校中去”的培訓。學校中出現的問題是培訓的起點,培訓的歸宿是解決這些問題。加強運用信息技術、遠程網路教育的教師培訓。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教育必須加快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加強廣大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整體推進綜合素質培訓項目、新課程通識培訓項目、新課程學科培訓項目的持續發展。2、教師要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深入,教師的角色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這意味著教師要改變原先的擁有知識的權威者的形象,從“知識的占有者、傳授者”向“學生髮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轉變,側重於對學習過程的組織指導並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時進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師自己要成為學習者。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上的又一次歷史性變革和前進,對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給教師一次寶貴的學習、發展機遇。新課程的實施,本身也是教師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認真領會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為自覺的研究與創新、終身學習的踐行者,關注具體教育教學情境,把教學理論套用於教育實踐,並在實踐中把一些成功的經驗升華為教學理論,促進教學質量和水平,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課程素養,促進專業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知識創新的要求,滿足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

2、改變過去教育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的思想,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權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的課程標準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主要為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團隊精神精神;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要使他們有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這種能力。所以說,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最基本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角色也應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學習進程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因此,新的課程改革,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培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建立對轉變學習方式有利的課程觀念,以促進學生和諧均衡、個性化發展,成為當前教師面臨的主要任務。

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側重於學習過程的組織與指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改變學生以前的“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求學生對為什麼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並具體表現在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計畫,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特彆強調學習的自主性,改變以往單純的接受式學習,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自覺主動地轉變過去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這也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從以單一的課堂講授為主導的教學轉變為提倡探究和引導發現的教學。

3、端正教師善於合作的態度。

人的合作能力已經越來越被世人所重視。

當今社會,任何一項科學發明,再也不大可能完全是由個人來完成的,而必須依靠整個科研小組——也就是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師的合作能力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的合作能力,首先體現在對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教師間的合作需要我們教師有善於溝通的品質和能力,需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己及人的胸懷。其次,教師還要加強與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師要經常向管理者匯報和闡述在實施新課程中自己的一些嘗試和困惑,以得到學校的支持與幫助。

新課程還要求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與溝通,從而共同構建、推進、生成課程。合作要從改善師生關係做起,教師的作用在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因素,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合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另外,教師應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爭取家長對新課程的認同,這點尤為重要。

另外,教師還要加強與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師要經常向管理者匯報和闡述在實施新課程中自己的一些嘗試和困惑,以得到學校的支持和幫助。

4、激發教師積極反思的熱情。

教學反思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基礎。新一輪課程改革十分強調教師水平的提高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還要成為研究者。到底怎樣才能成為研究者?怎么提高,怎么發展?90年代以來國際上提出一個公式: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職業發展。該公式體現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

教師教學有三大特點:一是教學情境的不確定性;二是教學對象的複雜性和差異性;三是教學決策的不可預見性和不可重複性。

學生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對待方法,這正是教師工作的創造性之處。創造過程靠自己的經驗。教師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教師必須有應變能力,這也靠自己的經驗

經驗從哪裡來?教師的經驗主要從實踐中來,是教師在實踐中的體驗,所思所想。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我們認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提出,在教學反思中學會設計;在教學反思中學會交往;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這說明,教師不應該只是教書,不能只把教案寫得詳細周全,滿足於“今天我上完課了,改完作業了,完成教學任務了。”而應該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想、所悟,不斷創新,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通過反思,努力使自己的專業得到發展,成為新課程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師。

新課程中的四個關係和四個強調:a.在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b.在對待教學關係上,強調幫助、引導。c.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d.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係上,強調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課改的需要。

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教書,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才不會不斷的重複,才會不斷地總結,不斷的反思。這就是教育科研的起步,是教育科研的基礎。

五、研究方法

本課題實驗主要採取以行動研究法為主,文獻研究法、問卷法、言談自然實驗法為輔的實踐研究。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課題開題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