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考察報告

南通教育考察報告


南通教育考察報告

摘要:本文通過對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應試教育與貭素教育的一些現狀,同時反映了基層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兩種看法,最後提出了對我國教育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字:應試教育   貭素教育   新課程改革   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礎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帶著這一疑惑,我們一行十二人來到了江蘇省南通市,進行了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實踐活動。
南通市通江達海,總人口780萬,是最早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之一,被譽為教育之鄉。現有678所國小,250所國中,95所高中,10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總數96.6萬名,專業教師2萬餘名。在此次活動中,我們主要走訪了南通市下轄的海門市和南通市區的幾所高中,向那裏的老師與學生了解了一些情況,拜訪了幾位著名的特級教師並採訪了市教育局的一些領導。通過實際採訪與街頭發放調查問卷,我們獲得了一些比較真實、可靠的信息,對南通的教育現象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一、應試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國聞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奧賽成績與聯考成績相當突出。今年聯考結束後,南通市再創佳績: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佔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個市的各項指標綜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個普普通通的市,為何有如此驕人的成績?是佔據天時的偶然還是內在因素的使然?
經過一周的了解,我們發現南通教育現象並非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內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㈠.積淀深厚的教育傳統。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導“蘇湖教法”。20世紀初,清末狀元張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鄉進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提出了“父實業母教育”的救國方略,主持興辦了許多所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學校,在全國創下了41個第一,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因此,南通的許多學校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這一傳統的影響下,南通形成了濃厚的執教氛圍和尊師重教的風俗,而這些直接影響到了南通的基礎教育。
㈡.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在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聯考成績與經濟水準的關系大致成拋物線型,即經濟過差與過好的市區,其聯考成績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經濟太差,則發展教育心有餘而力不足,硬體、軟體都受製約;經濟太好,則對應試教育不是很重視,聯考成績自然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實力差於蘇南,而它又瀕臨長江,經濟狀況足以滿足當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應試教育穩居全省之首。
㈢.相當完備的教研體系。南通教育堅持以研為先的教學策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課題研究,二是群體教研,三是聯考研究。同時南通教育堅持以聯見長的教學機製。高中有學科教育基地和教師培訓製度。值得推崇的是學科基地,這是指市內的九所重點高中各擔任一科的教學基地任務,基地負責相關科目的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由於全市的重點高中不進行排名,所以這些學校市內競爭的壓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資源共享。這些教學與研究體製對於平時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自然促進了全市的教育發展。
㈣.十分優秀的教師隊伍。南通有一大批敢於吃苦、樂於奉獻的優秀教師。通過對242份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發現,中級教師佔35.68%,高級教師佔34.36%,一般而言,這兩類教師擁有5~20年的教學經驗。其中“二李”,即國小的語文教師李吉林與啓秀中學的數學教師李庚南,由於勇於改革、銳意創新而聞名於全國基礎教育界。李吉林老師首創“情境教育法”,使孩子們在寓教於樂的氛圍中親身體驗到了語文的樂趣,為國小語文教學做出了貢獻;李庚南老師於1978年正式起步,開創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著力於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系統整理知識和創造性套用知識的能力,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光是這些名師,南通還有許許多多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教師。在調查中,50.83%的教師認為自己工作量大,但樂於承擔教學任務。南通的經濟不如蘇南的市區,但南通教師外流現象並不嚴重,盡管他們幹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但他們留下的是薪火相傳的知識,凸現的是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眾多的教師為南通的教育立下了汗馬功勞。
附圖1:

附圖2:

㈤.能夠吃苦的學生群體。學生隻有主動自覺地刻苦學習,才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在應試教育中,這往往是關鍵。在採訪中,人們普遍認為南通的學生較之其他地市的學生更能吃苦,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天性淳樸,沒有雜念,讀書升學是他們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徑。通過對天星湖中學、海門中學和南通中學的學生的了解,我們發現他們的作息時間都很緊,除自習外,每天有八至十節課。進入教室,最大的感覺就是書多,有的甚至連地上也放著書。在假期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參加家教班。“書海泛舟”是升學的唯一途徑,這在應試教育中是無庸諱言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而如果沒有堅毅的吃苦精神,學生很難堅持下去,更不用說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了。
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應試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盡管貭素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國上下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這是無奈的事實。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應試教育為主,而且在這方面成績斐然。但是,我們並不能據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畢竟,這裏也有貭素教育生存的空間。
二、貭素教育
在南通市因從事貭素教育而出名的當屬東洲國小校長許新海。許校長從1992年白手起家,現已將當初破舊不堪的國小校建成了花園式的美麗校園。在交談中,許校長告訴我們,學校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一輩子養成四個愛好:讀書、藝術、運動和動手實踐。為此,學校積極倡導學生每日讀書,並提倡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學校還定期舉辦運動會,並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運動員。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少年宮,使孩子們能培養更多的能力。在採訪中,我確實感受到了貭素教育的魅力,也看到了貭素教育的希望。
然而,這畢竟是國小的貭素教育。眾所周知,國小由於離聯考的升學壓力較遠,因而興辦貭素教育較容易。那麽,南通高中的貭素教育狀況又如何呢?
在實地採訪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並不驚人的事實,條件越好的高中,貭素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門中學與南通中學即是其中典範。這兩校均為當地的重點中學,辦學條件不錯,盡管學校仍以應試教育為主,但我們還是能發現一些貭素教育的現象。比如,兩校都有科技節、藝術節和運動節,三年一輪回,盡管並非人人都參與其中,但畢竟讓部分同學得到了鍛煉,成長了才幹,同時也調劑了緊張的學習生活。此外,兩校均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較早地接觸社會,這一活動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歡迎。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貭素教育在中學尤其是在高中的規模與成效並不大,連專搞貭素教育的許校長也認為:貭素教育正處於兩難地步。這一點恐怕舉國上下無人置疑。那麽,貭素教育究竟難在何處?
答案顯而易見:聯考,亦即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使然。盡管高校年年擴招、擴建,大多數高中生可以上大學,但大家又將競爭的目光投向重點高校。升學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為將來的就業積累人力資本。所以,說到底,就業壓力、生存壓力是問題的關鍵。正如南通中學教導主任所言:“人多、就業崗位少的國情決定了家長將孩子未來的就業競爭轉為了現在的升學競爭”。
貭素教育如此艱難,但難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嗎?當然不能!於是,作為一種深化貭素教育的嘗試——新課程改革應運而生。
三、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2001年啓動,今年在10個省市推廣,江蘇省也在其中。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課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屬的各縣、市發了通知。同時,個別學校已開始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於是,在採訪中,我們就此項改革向一些領導與教師作了專訪。從中我們大致聽到了兩種聲音:
一種聲音對此表示樂觀。南通中學教導主任認為,新課程改革與該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該校將繼續沿著課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種聲音也不容忽視。在採訪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領導認為,新課程改革缺乏實踐基礎。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改可以轟轟烈烈,但高中的課改應當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為隻改革課程,不解決評價標準這一根本問題,課改將難以深入下去。同時,有人建議,理論家們應多關註基層,了解一下基層教師的貭素。這些憂慮不無道理。
看來,新課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作為深化貭素教育的一種手段,新課程改革備受教育界關註。無疑,它肩負著重擔,滿載著人們的希望。究竟課改的試點效果如何,它能否成為實現貭素教育的一個突破口,這仍有待於實踐的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樣,不會一帆風順。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件關系著民族興衰,聯系著千家萬戶的大事。現行的教育體製主要是沿用前蘇聯的模式。時代發展至今,許多弊端凸顯了出來。盡管我國曾對此製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離人們的期望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那麽,教育的症結在哪裏?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認為,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字:人、錢。具體而言,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教育問題自然也涉及到這兩個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理所當然地受著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的製約。人多就意味著工作崗位少,使得人們的就業乃至生存壓力增大。這些競爭最終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總量繼續攀升的現狀下,要想使教育變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條出路是發展經濟,隻有經濟水準大幅提高後,興辦教育的軟、硬體才會有較大的改觀,人們對教育的理念才會有所轉變,教育的質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發展經濟是慢功夫,我們不能光指望著經濟的好轉而對現行教育製度無所作為。而且,良好的教育對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為人力資源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與經濟互相促進。而在經濟還欠發達的國情下,對於眼下的教育改革,我們必須另謀出路。
教育的兩個主要環節是教學與評價,而評價是教學的指揮棒。因而,教育改革應當在評價體製上下功夫。評價體製大致可分為兩類:學校考核與社會檢驗。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學校考核當屬聯考。聯考製度在我國已持續了數十年。當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聯考製度也不例外。一方面,聯考作為升入普通高校的選拔性考試,承擔著選拔人才的重任。客觀地講,它為選拔人才、輸送人才和培養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十多年前通過聯考檢驗的學生,如今正活躍在國家建設的各個崗位上。若沒有他們的努力,經濟發展很可能不會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聯考選拔出的人才並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許多人高分高能。實際上,分數與能力並非簡單的正比或反比關系,甚至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不可否認,高分低能的現象確實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進一步,在教育方面,對於大多數民眾尤其是貧苦百姓而言,聯考是唯一公平的製度。讀書是窮人的最佳出路,統一的聯考製度則是他們的龍門,給了他們脫離貧窮的希望。所以,聯考製度於國於民皆有利,在數十年的社會發展中,它功不可沒。正因如此,聯考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可預見的將來,它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聯考也存在許多弊端。最常見的說法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考定終生”。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的是極大的壓力。於是,一部分學生畸形發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現了問題,釀成了許多悲劇。對於家庭,這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對於社會,這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聯考製度也應當與時俱進。作為一種學校考核方式,聯考主要涉及兩個內容:考什麽、怎麽考。在研究聯考製度時,我們理應著眼於這兩個主要內容,而在具體的革新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聯考製度。實際上,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完善著聯考製度。在考核的內容上,從過去以單純的知識性試題為主過渡到以靈活套用的試題為主。這使得光記知識不用知識的備考策略不那麽靈驗了。以後的試題命製可以更加靈活多樣一些,尤其是新課改推廣後的聯考試題,內容可以更寬泛,更貼近生活實際,更註重活學活用。在考核方式上,從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變為如今的“3+X”“3+X+1”“3 +大綜合+1”等多種形式。這種變化自然引起了試題編排的變化,同時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試題中有思維的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學生學習上的定式思維。當然,這些考核形式哪種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這都值得繼續研究、實踐。比如,如果條件成熟,尤其是經濟條件允許的話,文科可增加口試,理科可增加動手操作的考核。新課程改革推廣試行後,聯考考什麽、怎麽考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不妨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聯考製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聯考製度。在採訪中,東洲國小的許新海校長介紹了他在澳大利亞訪問學習時看到的“聯考”:學生可以自編自演話劇,可以自己動手製作實物,由評審評分;學生日常的表現也由教師評分,折算後計入總分;以及其它非試題化的考核。當然,這馬上讓人想到一個問題:老師的日常評價可靠嗎?這不光涉及到老師自身的貭素問題,更牽連到誠信問題。目前,我國的誠信體製很不健全,社會滿意度較低。即便是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也常常弄虛作假,有失公平。因此這種考核方式目前並不適合我國。但是,如果我們將失落的誠信找回來,將不完善的誠信體製健全起來,我們也可以嘗試著“洋為中用”。這種考核方式與我們傳統的聯考顯然不同,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方式上都更進一步。它更有利於選拔學以致用的人才,而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學校考核在評價體製中佔據主導地位。希望我們能學習和借鏡外國經驗,完善自身製度,著眼於考什麽、怎麽考這兩個內容,著手於完善聯考、改變聯考這兩個方面,使學校考核更加符合國情,更加稱合民意,更加有利於人才的選拔與培養。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社會檢驗這一環節上著手。所謂社會檢驗,就是將人才推向社會後,由社會評判,優勝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學競爭歸根結底是為了適應將來的就業競爭乃至生存競爭。隻要我們抓好社會檢驗這一環節。人才培養的目的就更加明確了,培養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實際上,這些年我們在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高校畢業生不再包分配,而是雙向選擇;國家公職人員不再抱著“鐵飯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個社會大變革,不再是大家一樣窮,而是優勝劣汰;等等。這些舉措直接影響到了教育。學生如果一味地死讀書,隻看重眼前的分數,結果很可能是讀書死。當前,我國仍處於轉型期,教育仍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學生必須善於活學活用,培養創新思路,發展各種潛能,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的需求。社會檢驗實質上是教育評價的最終環節。隻要我們在這個環節上把好關,那麽不論教育模式如何變,目的和結果隻有一個——培養出更好地適應社會的人才。
教育的評價不能僅拘泥於教育,還必須著眼於社會。為了真正培養出高貭素的人才,我們有必要雙管齊下。短期內,我們應當著重於學校考核,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完善社會檢驗。隻有評價體製更完備了,教育製度才能更完美。
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教學上有所作為。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好。因而主要是兩個方面:學什麽、怎麽學。學習的內容與考核的內容密切相關,也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相連,實質上與學校考核和社會檢驗即教育評價相關。隻要教育評價標準明確,學習的內容也就很明確了。學習的方式大概可分為課堂教學與課外自學。常見的課堂教學是老師教,學生聽,缺乏互動,很可能出現“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這方面有比較好的突破。課外自學主要靠學生自覺主動。這一方面需要老師較好地引導,另一方面需要學生享有充裕的課外時間與自學所需的資料。這就要求製度上和物質上均有保障。實質上,我們所提倡的貭素教育也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許多發達國家的教學製度比較好,我們可以適當借鏡。但有一點需引起註意,學習本身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古人即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先例。不論教學模式怎麽改,學習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輕輕松松成才隻是美麗的謊言,踏踏實實學習才是成才的途徑。我們所希望的隻是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使其健康成才;我們所提倡的教學革新,隻是學習內容更加適用;課堂教學寓教於樂,更加活躍;課外自學苦中有樂,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關重大,既不能躑躅不前,亦不能貿然挺進;既需理論上的指導,更需實踐的檢驗。套用兵法術語,叫做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以上僅是在微觀層面上對教育的一番思考,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個辦學主體和辦學方式的問題。在辦學主體上,我國以公辦為主。近幾年,民辦教育也正興起,有望豐富教育資源。在採訪中,我了解到了另一種辦學主體:國有民辦。或許它因產權不明晰,正存在爭議,但我認為這可以成為有中國特色的辦學主體。在辦學方式上,主要存在教育是否產業化之爭。大眾對此褒貶不一。我認為教育是公益性事業,沒有充分的把握時,不宜輕率地實行產業化。因為產業化之後要想再變回來就很困難了。目前,我們應“按兵不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業。在教育革新的過程中,應牢牢抓住教學與評價這兩個環節。在興辦教育的過程中,可嘗試辦學主體多元化。二者應統一於教育的宗旨: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高貭素人才。

參考文獻:無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南通教育考察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