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可行性報告

可行性報告格式


可行性報告是在市場區隔的基礎上,企業投資新市場、新產品或改變經營策略的依據,是企業內部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工具.是評估項目風險與回報的最初級檔案,是對投資者的第一份承諾書。即使在計畫經濟年代,可行性報告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企業上項目,要資金的關鍵檔案,但是很多案例告訴我們,企業把項目拿到手之後,可行性報告就失去了意義,項目的結果和成敗往往無人負責。進入市場經濟之後,很多國有企業還在沿用老思想、老方法去準備可行性報告,而一些民營企業則根本不去管什麼可行性報告,憑感覺做決策。應當說,沒有可行性報告:企業憑藉領導人的聰明才智也可能成功,產品也可能暢銷,但是只能碰運氣,而非長久之計。那麼可行性報告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簡而言之,可行性報告是為了減小企業的投資風險,提高決策的成功率。


從筆者閱讀過的幾份可行性報告來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是可行性報告強調為什麼要上該項目,但忽視詳盡的實施計畫和如何實現;二是可行性報告中巨觀的、模糊的數據多,而微觀的、具體的數據少,很難評估與判斷;三是沒有或很少量化的衡量標準和責任分配,成敗難辨;四是市場預測過於樂觀,對「不測風雲」認識不足;五是對環境、市場、用戶特別是競爭對手的動態和可能的變化評估過粗,難以做到知己知彼。當然極個別企業把市場潛力當做市場規模,或把市場規模作為企業的市場目標,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那麼什麼樣的可行性報告最理想,它應當包括哪些方面,該按什麼格式準備呢?首先,可行性報告在一個行業,一個企業集團中格式必須一樣,即應當有哪些方面,數據格式什麼樣是統一的,這樣分析和評估的標準才能統一,同時企業也知道如何去蒐集信息,整理數據,準備報告;其次,可行性報告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假設、包括經濟、政治、技術、文化等方面。二是巨觀與微觀的市場、用戶、競爭信息全部量化,並註明其出處。三是對結果作出三種預測和財務分析,即最佳狀況、正常狀況、最差狀況,如果最差狀況可以接受,方能通過。四是詳細的實施方案,包括組織、人員、資企、設備、工作流程,以及「里程碑」式的分階段檢查標準和時間表,五是對潛在市場變化,潛在用


戶變化,潛在競爭形勢變化、風險與潛在風險,問題與潛在問題有一個具體的分析和應變措施,把意外情況的影響控制在最低水平,六是對執行的方式,流程有一個明確的描述,以便於他人理解與評估,這裡涉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上級領導或投資者不可能比企業本身更了解市場、用戶和競爭、他們把握的應當是內容格式。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並提出供企業自查的建議和問題。


可以說,可行性報告是目標管理的具體體現,是達成共識,統一思想與認識的第一步,如果企業內部、經營者與投資者之間沒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語言,是談不上目標管理的,因為大家對「目標」的認識不一樣,對管理的認識也可能不一樣。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可行性報告格式@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