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2013年暑期工業園區社會實踐總結報告


河源是珠江三角洲東部和深港的飲用水源區,全省最大的兩個水庫——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均在河源境內。「河源水,天下美」,而「美麗」曾一度成為負擔。XX年河源人均gdp才4102元,不到全國人均gdp一半、全省人均gdp的1/4。這是一個典型的後發地區,是廣東的「老遠邊窮」。「後無追兵」的河源經濟超薄、基礎超弱,沒有資金、技術、人才的積累,河源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願望尤其迫切。據了解,許多後發展地區為了儘快求得發展,承接了許多重污染、耗能大、用工多、純出口的企業。結果工業產值、出口、產業規模上去了,但環境下去了,稅收也沒得到太多,反而拉大了與先發展地區的差距,掉進了所謂的「工業化陷阱」。
但是,處於東江中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擁有天然資源秉賦的河源,是環境保護敏感地區,承擔著保護東江水質不受污染和保障下遊人民民眾的飲水安全的艱巨任務。該市的萬綠湖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水質長期保持國家地表水i類標準,成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區。保護環境關係到珠三角的飲水問題,發展經濟關係著河源百姓的生活,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到底先實施哪一項?河源市長期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這對矛盾中徘徊不前,在守護美麗的同時守著貧窮與落後,發展的壓力比全省任何其他地市都大。 
然而,在XX年,河源生產總值204.9億元,比前年增長22.8%,由全省末位升至第19位,增速在廣東地級市排名第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52億元,比前年增長41.5%,增速在廣東地級市排名第一。河源首次擺脫了「後無追兵」的窘境,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世人側目。靠著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發展,走上以工業為主的道路,河源人創造了一個山區發展的「河源現象」。同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也創造了一個「河源奇蹟。」
河源是怎樣在儘可能少污染環境的情況下加快工業發展?
河源市委書記梁偉發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這個觀點,「河源不發展死路一條,但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更是死路一條!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機遇,對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研究如何把包袱變成優勢,變成發展的有利條件,走出一條起步晚但起點高的發展新路」。思路一打開,河源發展路徑的選擇豁然開朗。河源要加快發展,更應該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河源要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
河源市南接珠江三角洲,北聯江西省,處於珠江三角洲兩小時經濟圈,既是珠江三角洲的後花園,又是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前沿重地。為了更好的利用地理優勢,於XX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了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屬於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新區位於河源市區南部,位置優越,距市區不足 10公里,交通便利,設施齊全。從1992年開始籌建的河源城區污水處理廠項目,已投入使用。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河源市開始招商引資。
河源市對一流投資環境的宣傳是:「賺錢多、痲煩少、身體好」,其中「身體好」正是指優良的生態環境。河源市明確要堅定不移地走「園區式、低污染、好效益、帶動能力強、技術含量較高和投入產出規模較大」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園區建設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新辦工業項目集中進園,便於統一管理、集中治污。工業園區建設把好「三關」:項目進園關,凡是污染嚴重、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一律免談;新上項目環評制度和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關,治污設施建設要與項目建設同時或者超前進行;超標檢查關,加大環保執法力度。
XX年夏天,深圳一企業想到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投資年產100萬噸的煉鐵項目。在高新區建設之初急需項目的情況下,該項目仍因污染較大被拒絕。
近年來,全市有2 2 0多家電鍍、製革、造紙、印染等重污染企業,總投資額3 0 0多億元的項目被拒之門外,其中包括:擬在市高新區投資5億元的欣強電子電腦記憶體卡生產項目、投資1 0億美元的佳美特電子線路板生產項目、投資2 0多億元近2 0個紡織服裝印染項目、投資l 0億元港幣的明珠工業區電鍍工業項目等等。如此抬高環保門檻對河源高新區的發展會不會有負面影響呢?事實證明這樣不僅沒有負面影響,相反卻成為打響品牌的好招數。一些對環境要求高的電子元器件、食品企業等紛紛入駐。深圳光學電子協會就因為看中河源高新區的好環境,一口氣幫助引進5家深圳的眼鏡行業企業,形成了光學工業園。
河源市委常委、高新區主任賴澤華說,現在高新區不愁沒項目,而是要挑選好項目、大項目。
在抬高門檻的同時,河源市積極推進產業轉移園的建設,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探索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大力發展低污染、好效益、多稅收、帶動能力較強、技術含量較高、投入產出規模較大的工業項目,充分利用產業鏈條的循環利用關係,發展成為眼鏡、電子、手機、鐘錶、物流等具有主導作用的支柱產業園區。如今,高新區內擁有中山產業轉移園、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許多新項目也紛至沓來。同時,已在河源落戶的龍記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廣東銀龍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福新國際集團等外資企業紛紛增資擴產。近年河源市實現工業增加值迅速,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在全省地級市中的排位上升到中上游水平。
隨著越來越多高新技術企業在河源投資,河源市技術、人才方面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這兩方面問題必然會影響到工業園區未來的發展。而河源位於粵東北又屬於後發展地區,很難吸引高水平的技術人才。面對這些問題,省市領導給予極大的關注,增加公務員的工資,在社會上廣泛發布就業信息,並多次到廣外、華工、華農等學校招攬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些遠遠不能滿足高新區發展的需求,為此河源市積極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提高河源整體的素質,新建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的新校區,並以此為基礎興辦河源大學城,培養自己的人才。
經過數日的調查,我們對河源市的現狀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針對現狀我們對河源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作為較貧困的地區,河源的發展必須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抓住外部的給予,並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環境和投資優勢,發展環保經濟的新興產業。
二、水是河源最寶貴的財富,河源的發展離不開水。河源人民為保護綠水青山、生態環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良好的生態是河源最大的優勢,環境保護不是經濟發展的包袱,而是經濟促進因素。河源市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必須繼續嚴格貫徹和執行環境保護的方針,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做到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並重,魚和熊掌要兼得,「殺」出一條不帶「血」的新路來。
三、河源市應逐漸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新興工業成為地區經濟的有利支撐,農業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將三大產業結合起來,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發揮最大的作用。
四、教育是發展的基礎之一,河源市還應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資,培養多方面人才,為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2013年暑期工業園區社會實踐總結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