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研究報告

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名稱

《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研究》。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創新和價值

建設一支高素質農村教師隊伍,是發展農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國農村教師的現狀不容樂觀,農村教師生存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現為農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緩慢;農村教師條件艱苦,工作壓力大,自我發展空間狹小,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受阻。

目前國內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都是對教師隊伍巨觀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師配備、教師培訓等方面,而涉及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則是局部研究。近幾年來,我們也從不同的側面對臨江市農村中國小教師專業化建設進行了研究,推廣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些研究都未能從教師整體發展水平上進行研究,對我市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在全局上沒有起到指導作用。

國際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們只能借鑑而不能照搬。我們站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認識到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將對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對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1、教師專業素質要可持續發展。教師做為一種社會專業,僅僅獲得一定的學歷、獲取了教師任職資格證已經顯得不夠了,儘管這是最基本的必備條件。中國小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質量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

2、教師專業發展要以校為本。教師工作崗位在學校,教師專業發展也是在學校和課堂實踐中產生的,中國小校應該而且也必須成為教師專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基地。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所。教師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專業發展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聯繫,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

3、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研修的過程。教師通過校本研修、網路學習,真正體驗到專業發展的價值。通過校本培訓,提高教育理論水平;通過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通過網路平台,進一步提高交流空間和學習領域,從而產生進一步提升自我、發展的動力。

4、專職教研員引領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具備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課程意識、教學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以及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專業工作方式,這些都對教師提出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台。作為教研員,我們關注的是應該怎樣給廣大教師提供專業上的支持。教研員自身成長於學校,研究經驗根植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理論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學的新領域,從而使研究成為“真實、可信”狀態下的研究,所進行的研究是教育教學中的難點,研究行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展開,研究結果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結果。

以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為基礎,以進修學校教研員為研究者、以校本資源為主、中國小教師參與行動研究,進行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研究,至今還是一項空白,對教師教育校本化、網路化具有實際指導意義。把教研員的科研行為與中國小教師的專業發展聯繫起來進行有實效性、針對性的研究,探索以科研課題帶動教師專業發展工作範式,形成農村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一般理論、方法和途徑,從而促進教師隊伍全面發展。這些我們以前尚未關注,這也就是我們選取此課題開展研究的意義所在。

課題的研究特色與創新

拓寬了教師專業發展和校本研修、網路交流、教研員指導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研究領域,研究一條解決農村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行動研究中,教師由傳統的被動教育教學成為課題研究的參與者,使教師擁有教育科學研究的學術地位,研究過程本身就是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過程。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在於探索一條適合農村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一般理論、方法和途徑,建設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進一步提高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水平。

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課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現代教育學、社會心理學理論、學校教育管理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慧型理論、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為基礎,規劃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科學研究方案,通過課題研究帶動教學和培訓工作,整體提高全市中國小教師素質,達到教師專業發展的總體目標。

理論依據

1、現代教育學理論。2、教育管理學理論。3、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5、多元智慧型理論。6、社會心理學理論。7、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

課題的界定

1、教師:研究對象是農村中國小教師,“教師”指農村中國小教師,課題研究中特定為臨江市農村中國小教師。

2、教師專業化:這一概念,我們應該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動態的角度來說,教師專業化主要是指教師在嚴格的專業訓練和自身不斷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逐漸成長為一名專業人員的發展過程。這一發展過程的實現不僅需要教師自身主動的學習和努力,以促進和提高自已的專業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環境的創設也是教師專業成長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如積極地為教師提供接受專業職前教育、在職培訓的機會和條件,確立嚴格的教師選拔和任用標準,建立教師專業組織和形成教師專業規範等。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其自身和外部環境這兩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從靜態的角度來講,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真正成為一個專業,教師成為專業人員得到社會承認這一發展的結果。因此教師專業化不僅是教師培養、教師教育的過程,而且是教師培養、教師教育的目標和發展趨勢,體現了對教師專業水平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肯定和認可。但是當前,儘管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醫生、律師、工程師這些專業人員相比,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相對不足,並且相應其社會地位也未達到其他專業人員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當前教師職業正在由“半專業化”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專業化”成為未來教師發展的努力方向。

3、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師資培育階段、任教階段,本課題研究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在任教階段不斷發展其專業的內涵,逐漸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

4、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

知識系統: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知識、個人實踐知識。

教育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學科教學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等。

研究能力:教師參加課題行動研究的能力,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併套用於實踐中的能力。

師德素養:積極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優良的教師道德修養,穩定教師心理素質,博大的教育之愛。

5、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指從學校發展的實際出發,就教育教學所存在的實際問題,以一線教師為主體,通過一定的教研程式,取得研究成果,並直接套用於學校教育教學,從而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和學校教學效果的教研活動。校本教研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校本教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總結經驗、理論提升、規律探索和教師專業發展。積極提倡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討並形成教學方案,促進學生的成長。所以說,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校本教研應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校本教研必須以學校發展為本”,強調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圍繞學校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為學校的教育發展服務。第二層含義是:“校本教研必須以教師發展為本”,必須確立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成為研究的主人,通過校本研究來培養教師、提高教師素質,為教師的自我發展、價值實現服務。第三層含義是:“校本教研必須以學生髮展為本”,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事業,校本教研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尤其要解決學生髮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性,反對形式主義。

6、校本培訓:校本培訓這一名稱最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來源於美國和英國。這是針對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教師培訓方式提出來的。其含義一是為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於學校。

我國“校本培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國小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國小都要制定本校教師培訓計畫,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組織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較符合我國地域分布廣、培訓任務重、經費短缺、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等實際情況,成為一種與離職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重視。校本培訓的重要工作在於形成教學案例,起到專業引領和反思提高的目的,進而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目前比較統一的說法是,校本培訓是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由學校組織實施的,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在教育專家指導下,通過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活動來培訓全體教師的一種全員性繼續教育活動。

7、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關係

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並不能截然分開,而是密切相關、相互配合,校本培訓側重於解決那些臨行性、應急性的問題,而校本教研則側重於解決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很多情況下的許多問題,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訓開頭,由校本教研具體落實和檢驗,即集中培訓→專題分析討論→自修反思→再討論、再交流→下一輪活動。

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基本出發點是“以校為本”,“以校為本”並不是排斥有關理論和專家指導,而是在專家、理論工作者、教研員等人員的指導下,“物化”先進的教育理論,及時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學習上,而是提倡“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其目的在於,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專業互助、自我提升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化組織、學習型學校。特別地,在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和培訓活動中,教師有機會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公開而自由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作為主動的研究者,帶著疑問、困惑進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不斷成長和互助提升的過程。

8、校本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校本教材是指在《課程標準》的框架指導下,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及其相關理論,廣泛開發、篩選校內外的學習資源,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以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的具有校本個性化的教材,與現行的學科教材形成一個統一的課程體系。校本教材要有科學性和創新性,體現地方性和實踐性,具有開放性和實效性。

校本教材是統編教材的有力補充,可增強統編教材的針對性、適應性、實施性。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建設有利於學生了解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校本教材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

校本教材建設要“三個堅持”: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追求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貼近學生的發展需求,拓展學生參與互動對話的空間,強化活動體驗設計,反對單純讓學生髮展服務於教師特長和學校特色。堅持服務於全體學生的發展和全體教師的專業成長,只為部分學生設計、僅由少數教師參與的校本教材建設其意義是不完整的。堅持長遠規劃、謹慎設計,長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不盲目“追風”,不搞“走馬燈”似的開發,始終把校本教材建設視為一個持續生成的過程,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9、心理健康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不僅指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亦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揮成最佳狀態。目前在我國,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狀態,也指維持心理健康,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進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的過程。

根據以上所述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社會適應標準和發展性標準。前者如大部分中國學者指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1.認知功能正常;2.情緒反應適度;3.意志品質健全;4.自我意識客觀;5.個性結構完善;6.人際關係協調;7.社會適應良好;8.人生態度積極;9.行為表現規範;10.活動效能吻齡。後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和創造性,培養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個性,使人生價值在一定的時代和環境下能夠完全得到體現。

10、教師心理素質

崇德教授將教師心理素質定義為:教師心理素質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聲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11、教師心理素質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係

教師心理素質和教師心理健康是關係密切的一對概念。教師心理素質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顯著影響的,在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徵。教師心理素質是一個結構和過程相統一的系統,該系統的內部包含行為、知識、能力、觀念、人格等成分。教師的心理素質作為一個系統,若其結構完整,在與環境、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各個成分能協調有效的運行,那么,教師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師的心理素質系統結構不完整或不夠完善,系統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某個環節或某些環節上存在問題,致使該系統的功能出現某種程度的失調,教師在教育活動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適應或潛能得不到正常發揮,那么教師的心理就不夠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行為問題。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師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反映和評價指標。心理健康的目標即全面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在教育實踐和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其結構,使該心理系統的運行達到最高、最佳狀態。

教師這個職業,對從業者的身體和心靈消耗都很大,而教師所遇到的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教師本身,同時也會對學校教育產生負面的影響。因為教師在心情煩躁的情況下,不可能用一個良好的心態來投入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反彈,結果師生關係出現惡性循環,還會進一步影響教師與家長、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從教師工作的特性來看,有專家認為,教師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應帶有創造性、長期的、緊張的精神勞動。教學活動往往是個體勞動,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易形成孤獨、乖僻和感情抑鬱,往往在自豪中產生自賞、在挫折中產生哀怨,進而會導致心理問題。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所經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確的心理調節手段,是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教師的心理問題,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之間發生摩擦、碰撞和衝突的必然結果。

12、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既然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反映和指標,那么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只是目前所公認的一般性的標準。我們知道,心理健康的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而具有不同的涵義。同樣,從橫向角度考慮,對於不同的社會群體,其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應體現其群體的特殊性,即我們應該對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標準做更具體的詮釋,使之既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標準的共性,同時也體現出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根據我們的研究與認識,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

對教師角色認同,勤於教育工作,熱愛教育工作。能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將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現出來並由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免除不必要的憂慮。

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具體表現在:1)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將關係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其個人思想、目標、行為能與社會要求相互協調;2)能客觀地了解和評價別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與人相處時,尊重、信任、讚美、喜悅等正面態度多於仇恨、疑懼、妒忌、厭惡等反面態度;4)積極與他人做真誠的溝通。教師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師生互動中則表現為師生關係融洽,教師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於領導學生,能夠理解並樂於幫助學生,不滿、懲戒、猶豫行為較少。

13、師德教育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蘇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說:“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時它又是人的個性的一個個別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個性對待周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態度的體系中始終貫穿著豐富的道德性這一條主導紅線時,學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為現實的教育力量。”

師德完美於心理,心理健全於師德。

14、網路研修

本課題研究以吉林省教師部落格網網路平台為系統,通過建立部落格,把教師的研修成果發布在部落格上,支持教師遠程學習交流。吉林省教師部落格網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有一個靈活、可靠、安全、可擴展的網管系統,包括設備本身的管理特性和圖形化網路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管理系統和業務。

15、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就是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感測技術就是獲取信息的技術,通信技術就是傳遞信息的技術,計算機技術就是處理信息的技術,而控制技術就是利用信息的技術。

換一種說法,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信息技術是指對信息的採集、加工、存儲、交流、套用的手段和方法的體系。

信息技術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手段。即各種信息媒體。如印刷媒體、電子媒體、計算機網路等,是一種物化形態的技術。方法。即運用信息媒體對各種信息進行採集、加工、存儲、交流、套用的方法,是一種智慧型形態的技術。信息技術就是由信息媒體和信息媒體套用的方法兩個要素所組成的。

16、現代教育技術

李克東先生在《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一書中給出了定義:“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最佳化的理論和實踐。”

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師德教育促進教師心理健康和諧發展、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學科教學水平發展、校本教材促進藝體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支持教師開展網路研修等全方位研究,形成農村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一般理論、方法和途徑,提高教師中國小教師專業素質,在教師專業領域範圍內,用專業水準建設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在教師在原有的專業水平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在知識系統、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師德素養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在注重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同時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而不是所有教師同層次、同水平的發展。具體內容包括:師德教育促進教師心理健康和諧發展、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學科教學水平發展、開發校本教材促進藝體教師專業發展、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網路研修促進教師研修能力提高。

任務分解

師德教育促進教師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研究:乾訓部。

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研究:師訓部。

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學科教學水平發展研究:中國小教研部。

開發校本教材促進藝體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藝體部。

現代教育技術支持教師開展網路研修研究:信息技術辦公室。

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調查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制定研究方案。任務分解到具體人員,並制定相應的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

課題組成員對自己所負責的研究任務進行全面規劃研究,並制定相應的研究方案。

課題組成員是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組織者,調查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制定課題研究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和教師專業水平評價方案,完成教師專業水平前測,做為研究比較的初始條件。在研究結束後,要進行一個全面的比較分析。

課題組成員要經常蒐集分析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和對本課題研究進程的反饋信息,做好課時科研日誌,做為改進研究工作的依據。

課題組成員結合教研年活動,開展科研工作,指導中國小教師開展“六個一活動”,即:實踐一種教育理念,解決一個教學方法上的問題,提供一個研究課例,編寫一套學期驗收試題,設計一個優秀教案及課件,寫理一篇深刻的教學反思。

課題組成員要通過聽課、閱讀專業書刊、外出學習、與同事討論有關問題、網路查詢學習資源等形式進行學習,撰寫科研反思,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際科研能力。

根據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和課題組成員的需要開展培訓和研討,召開行動研究培訓、教育技術套用培訓、校本研修經驗交流會、案例教學分析會等。

課題研究所涉及到的中國小教師要把學習體會、研究新得、階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學日誌、教育隨筆、教學案例、科研日誌、科研反思等材料,發布在吉林省教師部落格上,起到專業引領,經驗分享、反思提高、共同發展的目標。

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期要提交一項成果,能夠代表自己專業水平教育論文、階段總結、研究報告等,並在教育期刊上發表。

3、總結階段

課題組成員進行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領導小組對子課題研究進行評估。

課題領導小組撰寫《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成長研究》結題報告。

篩選優秀成果,編著《農村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要圍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題做好文獻綜述,收集了解國內外已有的教師各個階段的專業發展研究成果,為本課題提供借鑑和參考,為課題的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2、調查研究。通過座談會、教師問卷和教師檔案了解教師現有專業素質水平和專業發展需要。

3、比較研究。通過比較研究,尋找中國小教師在專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要求、不同特點和不同規律,了解國內與國外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不同經驗和做法。

4、行動研究。立足課題研究的實際情況,找準教師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尋找有效對策,不斷改進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讓中國小教師隨著課題研究的推進而得到真正的專業發展。以解決實踐問題為行動目標,教師既作為行動者又作為研究者。研究人員要和中國小教師結合起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通過研究實際工作者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進行課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完成課題。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實施,在研究中反思提高,解決實際問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

5、案例研究。選取教師專業發展的典型案例,考察他的成長曆程,研究他的成功經驗的不足之處,從中發現教師專業發展某些規律。

課題研究的原則

1、理論研究與行動研究相結合原則。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指導教育科研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教育理論。教育科研人員還應從整體上通曉現代科學的基礎,學習和了解現代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以及等學科的理論原理和觀點。研究課題來自實際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完成,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社會行動為目的。行動研究是適合一線教師的研究方式,以解決實踐問題為行動目標,教師既作為行動者又作為研究者,研究對象是教師自身的“行動”,所以,行動研究是以行動為重要特徵的研究途徑。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要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行動研究為教師提高“專業能力”搭建了平台。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更新學科知識,提高相關領域的知識素養;

——從經驗型走向科研型,注重反思與實踐;

——從關注“教”走向關注學生“學”,以學定教;

——從教師中心走向學生中心,民主與平等。

2、方向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這一原則就是在研究活動中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又要使正確的服務方向與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相結合。貫徹實施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科研活動中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大理論問題與重大實際問題。要堅持科研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正確方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教育科研中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真理的科學精神。尊重客觀事實,深入實際調查,掌握大量有事實根據的材料,總結分析研究而發現規律、驗證規律。

3、客觀性與全面性相結合原則。即教育科研必須採取嚴格的客觀態度,全面系統地占有材料,最大限度地保證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應全面地蒐集材料,充分掌握研究問題的足夠的事實。全面、系統地蒐集各種事實材料,首先要考慮需要蒐集哪些材料,怎樣去蒐集才能達到全面性要求,作出計畫,並按計畫進行;其次,堅持系統的工作程式,不從主觀願望出發,以科學、公正、客觀的態度對全部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找到事實的來龍去脈。第三,在分析研究中,如發現尚缺什麼材料,應認真去尋找和補充,不應主觀臆想,採取主觀主義的態度。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客觀求實態度。科研工作者對觀察或實驗中蒐集的事實材料與數據,絕對要如實記錄,要按照嚴格的科學態度和方法處理材料,概括結論,即使自己的研究結果跟自己的願望相違背,也必須絕對忠於研究的結果,絕不應以個人的利害得失而違反實事求是的原則。要保證科研過程及科研成果有最大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為此,首先必須有端正的、嚴謹的科學態度。既實事求是,又不畏艱辛,才能獲得可靠而又準確的結果;二是就合理地選擇研究方法;三是所蒐集得來的材料,必須是真實的、全面的、準確的、典型的,對現象的觀察和事實的記錄必須是全面的、準確的;四是材料必須得到正確的、科學的處理,分析討論必須實事求是,推論時必須嚴格遵守規則;五是對研究結果的表述應力求達到高度的準確性。

4、繼承與創造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是指教育科研應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既要對歷史上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繼承,又要根據新的實踐要求不斷發展創新,使批判繼承與發展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教育科研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探索創造,才能使認識深化,使理論完善和發展。勇於探索,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迷信本本,不迷信權威,敢幹衝破守舊勢力和傳統觀念的束縛,敢於在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上開拓前進。其次,要不斷鍛鍊自己創造性的思維品質,克服習慣性思維的障礙,變思考方式的封閉性、單一性、隨意性為開放性、多維性和批判性。此外,在科研中善於對待失敗,善於在挫折和失敗中總結經驗與教訓,樹立百折不回的恆心。

5、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原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均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在教育科研中,對所研究的對象不僅應有定性的分析,而且應有數量的統計。定性常常是定量的前提,定量則是定性的精確化。教育科研中,貫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就是指在研究中不僅注意事物的質量,也要注意事物的數量,並要善於運用數量的統計反映事物的質量,使科學研究規範化,使研究結果精確化。貫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要求:要深入實際,細微觀察,掌握事物的真象。要在了解事物的質量時,注意事物的數量。任何客觀事物,其數量和質量都是具有內在的聯繫的,沒有質量的數量是不存在的,沒有數量的質量也是不存在的。要正確運用統計和測量的手段。

6、系統性與整體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指用整體的、系統的觀點指導科研活動。科學研究必須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繫,要有整體系統的觀點。要考慮教育與社會的相互聯繫,分析家庭環境、系統環境的影響。還要重視總體的系統研究,全面地探討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7、群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原則。人不能離群獨居,教師也是一樣。一個現實的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依從於經濟和政治地位、種族或民族、社區、年齡、性別、職業、血緣、興趣、信仰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總要與別的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參加一定的群體生活。而且,一個人通常不只屬於一個群體,一般都同時是若干群體的成員,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應當研究學校中現實教師群體,而不是去研究我們頭腦中的教師群體。應當在農村教育的背景上去分析教師群體問題,而不能孤立進行研究。要從行動原則出發分析教師群體問題,如教師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觀察教師專業發展情況。要從發展的角度分析教師群體,把老師發展劃分為不同的發展水平和階段。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教師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教研組或學校教師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係,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便因材施教。一般來說,作為個案研究對象的個別應該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徵: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顯著的行為表現,第二,與這方面有關的某些測量評價指標是否與眾不同,第三,教師、家長等主要關係人是否都有類似的印象和評價。

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課題資料彙編、現狀調查報告、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研究的資料和內容彙編、研究過程中的經驗總結、部分研究論文,教師部落格。

3、總結階段:子課題研究報告,課題的結題報告,編著《農村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踐》一書。

4、最終成果形式:《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1、研究人員基本情況

研究人員已經具備一定的學識水平。

研究人員的教育科研水平較強。

研究人員有很強的教育實踐能力。課題組由進修學校教研員為組成,這是本課題能夠順利實施的最強有力的實踐保障。

2、課題組織機構與管理

課題組組長:於慶利。

課題組成員:進修學校各部室負責人。

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總負責人於慶利,負責課題方案、研究報告的撰寫,指導課題組成員完成相關研究任務,側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論研究。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具體工作,側重於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框架和實施方案。

子課題由負責人具體落實研究工作,帶領研究人員進行課題研究。

師德教育促進教師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研究:乾訓部。

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研究:師訓部。

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學科教學水平發展研究:中國小教研部。

開發校本教材促進藝體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藝體部。

現代教育技術支持教師開展網路研修研究:信息技術辦公室。

課題組各成員具體進行教師專業發展的各個層面研究和指導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負責承擔的子課題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負責課題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研究工作的安排、活動記錄、資料積累和整理等。

3、研究經費預算

根據課題研究的時間長、研究人員多、研究範圍廣、行動研究涉及的事務多、研究技術手段複雜、研究成果有指導作用等特點,擬提出需要研究經費46000元。本著節約、高效、合理使用經費的原則,研究經費使用情況如下:

開題論證費:1000元;行動研究人員差旅費:10000元;調查、研究、指導、小型會議費:10000元;資料費:XX元;結題會議費:3000元;網路平台管理、維護費:10000元;專家諮詢費:3000元;文集編印費:5000元;其他:XX元

合計人民幣:46000元

主要參考文獻:略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課題研究方案@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