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總結 > 單位工作總結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範文


今年8月,省政協召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政會,為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建設性意見。省政協有關參加單位、專委會、界別和政協委員圍繞新農村建設進行深入調研,各抒己見,圍繞新農村建設中一些趨勢性問題認真研討。

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問題

農村改革三十多年來,經濟逐步繁榮,社會不斷進步,但農村環境衛生問題卻比較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委員在調研中發現,除少數村鎮發生了顯著變化,剩餘大部分農村環境衛生髒亂差現象仍比較普遍。出現這樣的問題,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農村生活污染不斷加劇。持續增加的農村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經處理就隨意傾倒排放,日積月累,垃圾越堆越多。二是農業面源污染不容忽視。當前,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葯有效利用率僅為30%左右,絕大部分經多種途徑進入空氣、土壤和水體。三是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已成為農村環境惡化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農村工礦污染問題凸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正向農村加速轉移,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危害。五是農村飲用水安全難以保障,全省仍有一千多萬農村人口面臨飲用水環境安全問題。

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根源在於發展不足或發展不當。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建議,一、將農村清潔工程列為省政府民生工程。建議各級黨委、政府以新農村建設和中央強力推進農村環保工作為契機,進一步重視抓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將農村清潔工程納入各級政府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工作推進機製,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應堅持規劃先行,研究製定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農村環境整治投入力度。要加快我省農村環保地方立法進程,製定和完善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控製、農村生活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技術規範和管理規章。

二、增強支農項目實效

目前我省新農村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星火計畫、科技扶貧、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科技園區等政策和項目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支農項目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應引起高度重視。

少數項目在具體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一味強調建設規模,縮短實施年限,超出現實條件和能力,使得少數項目組織實施的時間過短、規模過大、任務過重,難以真正落實到位。譬如示範區建設,一般現在設計的項目年限均在2年左右,有的僅僅1年時間,在短短的一年內,要達到很大的規模,又要實現高產建立的目標,難度太大。

項目論證不充分。調研中發現,少數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全靠政府推動,農民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如我省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過程中,在推廣秸稈腐熟劑產品時,政府花費大量的資金購買了大量的秸稈腐熟劑發給各個項目縣套用,可實際上卻沒有地方使用。原因是腐熟時間過長,不切實際,農民不接受,從而造成項目資金浪費,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農業項目計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實現項目實效性的前提,項目計畫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民進安徽省委員會建議,在項目設計方面,應追求項目科學性、實效性的統一,改變目前重財務分析,輕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做法,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指標和方法納入設計範疇;在項目論證分析方面,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

三、建設農技推廣體系

我省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製是在長期計畫經濟體製下逐漸形成的,盡管近年來農業技術推廣體製做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但還存在與市場經濟體製不相適應的問題。

改變觀念是先導,應以新的理念指導農業技術推廣。一是從農業技術推廣向農業技術服務理念轉變,變單純產中技術指導為農業綜合咨詢服務,使農技推廣機構逐步轉為一種農業綜合咨詢服務組織;二是從產中技術推廣向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服務的理念轉變;三是樹立技術推廣平台理念,充分發揮多元技術推廣主體的積極性;四是建立多元化扶持理念,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給予項目、資金、金融和稅收等多渠道扶持政策。

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應創新政府主導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把政府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執法行政職能和公益型服務職能分離。公益性技術服務應當是政府綜合技術推廣的主體任務,一些經營性或準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由政府委託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服務組織進行。

應大力發展市場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製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廣泛參與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龍頭企業具有農業技術推廣資金和市場優勢,應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形式向農民推廣技術、回收產品,通過產後的加工和銷售服務,帶動廣大農戶實現增收。同時,要加強龍頭企業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的合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四、發展新型農合組織

加快發展我省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推進新農村建設重要而有效的途徑。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已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5077戶,註冊成員4.1萬人,帶動農戶400多萬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比未參加者年均增收22%。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覆蓋了農作物、家禽家畜、水產品等主要傳統特色產業的流通、購銷、加工和技術服務,形成了農村能人創辦型,龍頭企業帶動型,政府涉農部門牽頭型,有關社會經濟組織領辦型和跨村合作聯合辦社型等多類型合作、多形式發展的格局。

由於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的地區在落後的農村,在快速發展、質量提高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法律地位尚待明晰;二是規模較小、發展很不平衡。 2009年底,全省4024戶專業合作社平均出資額隻有94萬元;從經濟效益看,效益好的合作經濟組織成員戶均增收2-5萬元,少的隻有幾百元;三是資金製約,發展後勁不足。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大發展的“新引擎”,應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引導農村積極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積極加入專業合作組織。建議設立專門負責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部門,製定出台符合我省實際的相關法規,包括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法人地位、宗旨與原則、業務活動範圍、成員權利和義務、財務管理與內部審核、註冊登記、變更、解散與清算等內容,保證其在製度、程式各方面的規範運行。

五、積極扶持外向型龍頭企業

我省近年來培育了一批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出口創匯逐年成長,在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整體看,我省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滯後,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在去年,全省農產品出口企業323家,其中出口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102家,不及山東省的1/10;出口千萬元的企業3家,不及山東濰坊市的1/7。出口產品較為單一、檔次不高。以水產、畜禽、果蔬等勞動密集型和油料作物、茶葉等土地密集型為主,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加工品比重較小。此外,知名品牌偏少,產品質量不夠穩定,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不足,帶動輻射能力不強等問題,阻礙著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發展外向型龍頭企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然要求。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建議,一方面立足本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在土地、稅收、貸款貼息等政策上實行傾斜,如免除建築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農產品深加工;加快我省各類農產品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擴散,引導和鼓勵現有農業企業發展外向性農業。另一方面藉助外力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健全農業對外招商項目庫,精心包裝並推出一批現代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做大做強招商引資載體,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省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推進外向型農業集聚發展。此外,還應加快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積極開拓農產品境外市場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範文@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