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演講

天也陰了,風也起了,卻不一定會下雨


這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有那麼多的不一定。就像風起了,卻不一定下雨。

有位老師在黑板上寫下“4”和“2”,問學生答案。有答“6”的,有答“2”的,也有答“8”的。不管怎麼答,這位老師好像沒聽到一樣,笑而不語。學生們感到納悶,無論怎麼算,看起來也只有這三個結果。這時,老師發話了:“你們只顧按自己的意思答題,以為是對的。可是,我還沒有出題目,是加法,是減法,還是除法,不了解真正的目的,又怎麼能有正確的答案呢?”學生們啞然無語。

這個錯誤顯然出在學生身上,不是計算的結果不正確,加、減、乘、除四個辦法都對,而是在計算之前沒先去弄明白要用什麼方法,只按自己想的意思去辦。前提錯了,結果就錯了。

在生活中,這也是一種最常見、最普通、最容易犯的錯誤,很多人沒弄明白原因就輕易否定,不問青紅皂白就下結論,以為是,應該是,必然是,可能是,而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不能順暢交流,勢必影響溝通,容易造成誤會,產生隔閡,傷害感情,影響關係。產生這樣的結果可能自己也不願意看到。

有一種驕躁叫不傾聽。傾聽是對人最大的尊重。一個人打定主意要與你訴說點什麼,就會毫無保留和盤托出。對你說是一種信任,自己說出來是一種釋放。這樣,最大的心愿是對方能夠在狀態地聽,最大的希望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意思。這個時候,可能你不想聽,感覺索然無味,引不起興趣,而他把話說完之後,又主觀臆斷地點評一番。這樣,意思可能不完整,意圖可能會曲解。如果對方是愁會更憂鬱,如果是恨會平添幾分,是糾結會尤其難解。不是這個事被誤判,不是這個話被誤讀,不是這個意思被誤解。其實,對方更多的時候只是說說而已,本來沒有過多要求。耐心傾聽,即使不作什麼解釋,也是對人家的一種安慰。

有一種粗暴叫打斷。要說的總是想完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只有聽人家說清楚,才能準確把握理解。而有的人聽是聽,卻不時隨意插話,甚至粗暴地打斷。這樣,人家不得不因此中斷,斷斷續續,意思被肢解得零零碎碎,如同一個完整的玻璃杯被生生打碎而不能復原。說的被干擾而不知道說什麼好,聽的也不知所云,互相攪得一塌糊塗。在這個背景下,因為不系統了解,而妄加評價,豈不亂了陣腳?

有一種主觀叫強加。人家想的、說的、做的,由各人做主,各行其是,如同兩股道上跑的車,並不可能如你所想、所說、所做。於是只有理解,才能溝通。可有人偏偏不,人家本來不是這麼想、這麼說、這麼做的,卻用自己所想、所說、所做去強加。這樣,歪曲了事實,坐不到一個凳子上,無法交流。

有一種偏差叫臆斷。從自身角度出發,去推斷別人言行。門縫瞧人,容易把人看扁。移花接木,把另一個人的事嫁接到這個人身上。捕風捉影,道聽途說,添油加醋,把無變成有,把小變成大,空穴來風,妄加猜測,擅自揣摩。這樣,容易把人妖魔化,讓信息失準,情況失真。

如此種種,因為真相不明,就容易造成許多混亂。本來風雨不一定結伴,但“聽見風就是雨”。凡重用就有後台,凡做出成績就是作秀,凡致富就是奸商,凡有能力就是好表現,凡做好事就是圖出名。不錯,是有這些原因,但同樣也有與此無關的,二者並無必然聯繫。為什麼不去多聽聽,多想想,多了解之後再下結論,讓事實說話,不憑主觀想像。這樣去說,才可以說準些,想對些,至少維護真相,減少傷害,融洽關係,也不會灰暗自己的心情。

都說人難做,如何做人說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而如果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說難也不難。有時煩惱是自找的,多聽一聽,多想一想,不輕易否定,不妄下結論,暢通交流渠道,讓人把話說清,把話說完,再談你的看法,這不就容易融洽?

你如何對人,別人就會如何對你。人家對你的態度,就是你對別人態度的反映。別人如同一面鏡子,從鏡子中可以看清自己。當然,這是一種修養,是包容和理解。有時候只聽不說或者少說,或許是一種更好的融洽方式,重要的是要忍得住,等得起。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天也陰了,風也起了,卻不一定會下雨@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