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演講

別再表演勤奮了,那並不管什麼用


從古至今從中國到國外,成功的小標籤總少不了勤奮。這也是很少人會拒絕“成功來自勤奮”的原因。好似為了驗證自己有多努力,要給勤奮一個模式。很多擁有夢想的人,說不定凌晨四點,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東奔西走,好不容易處理好一天的工作,顧不上身體被掏空,又趕著最後一班捷運回家。我相信,你這麼日復一日地努力,無非想結果更好一些,離成功更近一點,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時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捨晝夜地消逝。

不經意間小半年過去了,接著一年又沒了,直到你盤點收穫時,才尷尬地發現以下事實:

1、之前計畫好的雅思沒有準備好,只得棄考或者硬著頭皮裸考,導致無法出國;

2、一直想提高的演講和寫作技能也沒大長進,所以那次難得的公眾表達機會就這麼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減肥成功後,自信滿滿地向女神大膽表白”這樣的美好畫面也沒有出現,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你制定目標時的雄心壯志想去甚遠,壓迫著你的神經,以至於你會顯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回報,實在是不公平!

事實上,我認為“說時間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進一步解釋,時間甚至是絕無僅有跨越國籍限制、打破階級邊界、罔顧古今之別的神奇資源,它被無差別地分配到了每一個人手中。而具體到用相同的時間資源產生大不同的結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這一點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裡已經詳細剖析過了——不同的心智水平會讓同樣的時間資源在不同人那裡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學會感知時間,做時間的朋友

在我看來,這種優秀的心智慧型力更多的是一種策略利好,它會對你的實踐起到“思維工具性質”的幫助。但是,如果讓我拿一輛法拉利跑車為例,如果一名老司機想要真正發揮其威力,那除了“跑車足夠新、司機足夠老”之外,還有一點不可或缺——油箱裡必須有足夠的油。

所以,我質疑的從來不是“勤奮有沒有用”,而是認為“表演勤奮”的這種行為沒有價值,這種看似勤奮的行為實質上是一個人“思維懶惰”的保護色。用一句流傳甚廣的話來概括: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上你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而這種“思維懶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你成為了“低品質勤奮者”。

低品質勤奮者更容易被這個時代所倡導的精神價值迷惑,你會耳濡目染相當數量的缺乏實現路徑的勵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捷運上也不忘用一本《創業維艱》或者《窮爸爸富爸爸》來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後,你對潮流的走向也相當敏銳,羅輯思維的語音一天不落,忙於穿梭於各網際網路創業訓練營,一言不合就用微信來掃一掃,自以為與各種大咖建立了連線;

當然,作為崛起的中產階級一份子,你對於旅遊也持有支持的態度,說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沒幹過,體驗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個很文藝的說辭,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點——用美顏相機精心地採集好你“生活在別處”的證據,通過朋友圈被選擇性地展示出來,並滿懷期待地等待32個贊。

可是問題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會如願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嗎?或者你有認真考慮過結果嗎?

你聽完羅輯思維的語音後,一時心血來潮地下單了很多書,卻從來不看——不難理解,畢竟買書的行為容易,看書則要困難得多;而更加困難的是,你完全沒有思考過你應該系統地讀哪些書來更好地解決你的實際問題,哪些書對你的幫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幾千塊去聽風頭正勁的某大咖演講,哪怕他標價¥38 的書裡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一樣——這也好理解,畢竟聽演講這個行為有逼格又輕鬆,況且還可以勾搭上大咖;而相對讓人不那麼愉悅的還是埋頭看書這件事了,至於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認為唯一靠譜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夠大,但是思維懶惰者總會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於“旅遊去體驗生活”這件事,我很認同其價值,不過我認為其美好特質依然與思維懶惰者無緣。我問過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麼?令我吃驚的是,雖然答案五花八門,但是好像沒幾個人能真正說出一個讓他們自己滿意的答案。當然,有一個女生想得比較清楚,她認為“旅行是一種讓自己從例行公事般日常脫離,去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機會”,也許正是她的這種認真思考所帶來的對於旅行的認同感,讓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機會——往返機票和住宿的預訂、裝備行李的配置,以及記錄心情的旅行札記——無一例外的精心規劃。我幾乎能想像出這種積極的準備態度會讓她擁有怎樣高品質的旅行經歷。

思維懶惰,你有嗎?

以上行為的價值有高有低,但毫無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選擇了價值更低的那種。在此聲明,雖然我用的代詞是“你”,實際上也是“我”,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傾向。事實上,一旦我們選擇了“思維懶惰”,我們也就選擇了做一名“低品質勤奮者”,同時也就選擇了低價值的行為和由此而來的低價值結果。

到這裡,我有了這麼個初步結論:“思維懶惰”所帶來的“低認知水平”才是“低品質勤奮者”產生的原因。不過依然困擾著我的是:費這麼大勁,苦也沒少吃,福卻沒多享,從經濟學角度看,“低品質勤奮者”的勤奮行為性價比極低,完全不具備投資價值,那為什麼包括自己在內的這麼多人還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也許美團王興的一句話道破了天機——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事實上,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對此有過精妙描述。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但很容易上當。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處理方式——面對於變化緩慢的環境,基因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不存在任何問題。一方面,它做出了一個大機率靠譜的決定來應對環境的緩慢變化;另一方面,懶惰地走捷徑也讓基因節約了能量,這對於遠古時期食物獲取成本極高的人類而言意義非凡。所以,當我們談到為什麼人會“思維懶惰”、或者為什麼不習慣於“深度思考”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通過向基因施壓,讓其減少對於“條件反射”這種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轉而向“深度思考”這種奢侈品傾斜。這對從遠古穿越而來的基因而言,無異於降低基因攜帶者的生存機率。簡單來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層面是反人性的。

基因不鼓勵原始人深度思考

讓我們從遠古穿越到現在,那麼目力所及,現在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變化,急劇的變化,非常急劇的變化!事實上,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識,這種越來越快的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信息的指數級發展,從信息的承載方式上亦可見一斑——從甲骨、竹簡、羊皮卷、印刷紙,一直到理論上無限大的虛擬存儲空間。

對於這種信息瘋狂蔓延所引發的知識洪荒,每個人可憐的認知能力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認知能力取代了知識信息儲備成為了更為稀缺的資源,構建起人與人之間新的壁壘。如果此時還順從頑固不化的基因,繼續思維懶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會導致什麼結果?我想結果大概也很容易預測——我們將無法享受到知識增長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好處,至多維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質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慮無助、不知所措。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而這些不一樣首先要體現在認知層面。

於是我們要學著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奮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我給出的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而至於如何深度思考,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其實這也是在同人性抗爭,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同時,我也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奮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質”的標籤,過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別再表演勤奮了,那並不管什麼用@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