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知識 > 計畫書範文

生態農業項目建設計畫書


一、基本情況

福建寧化縣淮土鄉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區紅土地,長征出發地之一,地處該縣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贛相鄰四面環山紫色風化頁岩土為主。全村303戶、1296人,主要特產:山茶油、地瓜乾、辣椒、豆角乾、酸菜乾等。交通方便距離寧化縣25公里、距永寧高速客家祖地石碧出口8公里。江西石城縣20公里,江西瑞金市67公里。江西南昌市3小時路程。長寧永鐵路建設中,完工後距離火車站10公里左右。村周邊主要風景名勝--中國著名的世界石碧客家祖地、道教名山—寧化祖山東華山、---龍華峰、---通天岩名勝風景區。還有距離寒谷村3公里一眼長年源源不斷天然溫泉和20米高的瀑布龍潭生態風景區等有待開發。

寒谷村氣候屬中亞熱帶氣候,因山地走向及高低地形變化複雜,造成日夜溫差懸殊,乾、濕、冷、熱明顯,光照充足。平均氣溫為17.5℃,極端最高溫度為38.3℃,最低氣溫-3℃。年日照總數達1900小時,相應濕度81%,平均年降雨量為1633.6mm,雨量時空分布不均,一般中低山地多於高山丘、河谷盤地。多年平均陸面蒸發710~750毫米,水面蒸發890毫米,無霜期214~218天。

二、規劃依據:

1、區位優勢。寒谷村緊靠閩贛兩省兩個縣城交界,交通便利、經濟基礎較好,而且兩個縣城有常住人口63.6萬多人,流動人口近2萬人,有強大的消費群體做後盾,具有能消售、能帶動的優勢和消費群體消費層次較高的優勢。5

2、地理優勢。寒谷村處於武夷山脈南端、寧化縣城的西部,平均海拔300~400米,龍華峰海拔500米。最高東華山1140米。區域自然環境良好、生態植被豐富、山上主要經濟林種植多年生山油茶3.5萬畝。黃連木- 生物柴油樹種的發源地。村有耕地870多畝,可開發利用500畝。800多畝山地幾乎全部荒蕪,水庫資源200多畝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非常適合發展養殖業及種植業。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土壤為酸性沙質土壤與黃粘土壤。是亞熱帶特定的生物氣候形成的,表現出典型的土壤地帶性特徵。地帶性分布的水稻田地有灰泥田土和黃泥田土。呈非地帶性分布的水稻田有紫泥田土和石灰泥田土,旱地及山地土壤以紅壤、黃壤、紫色土為多。

3、開發優勢:現在村里水、電、有線電視網路,移動通訊網路覆蓋100%:電話,寬頻、水泥公路,新蓋學校、衛生所;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近年裡,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部份都已外出創業,部分家庭已經進城買房居住。給開發利用這片土地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當前,國家的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開發農業產業鏈。省市縣政府出台農業發展優惠政策支持農村項目:可形成規模化、市場化的持續發展。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生態農業項目給以投資者長期的豐厚回報。

4、產權優勢。3.5平方公里的區域,產權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於形成產業集聚、集生產基地+公司+生產+農戶合作+深加工+市場銷售+服務;場地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發展,對吸納周邊分散農民參與的引力較強,生態農業有利於整體開發。

5、政策優勢。海西建設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支持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較多,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明顯加大,且又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同步,為加快開發迎來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6、市場優勢。寧化和石城縣近年來經濟社會取得明顯成效,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74元,但休閒度假旅遊業發展緩慢,休閒娛樂功能滯後,開發的目標人群空間大,主要壓力是如何引導消費和引領消費潮流。

三、建設思路

本規劃以具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農耕文化為前提,以規劃、設計、修建為手段,以創設現代化經營管理理念為載體,以輸出觀光、休閒、採摘、購物、品嘗、農事活動體驗和傳統農耕文化回味為目的,把新農村建設與體現傳統農莊風貌結合起來,把農業生產與旅遊觀光結合起來,講求「原汁原味」,避免「視角污染」,追求設施與農業系統、生態系統、人文景觀系統的和諧統一,圍繞農莊活動場所,依託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活動、農村聚落及農村傳統的生活習俗資源,向遊客提供一種自在、自然、幽靜、野趣、新奇的新型遊樂空間,盡力體現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消費心態,形成一個集旅遊觀光、農業高效、最佳化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功能為一體的原生態農業旅遊、休閒、娛樂新型農莊。

四、建設內容

1、種植園區建設。圍繞基本農田,建設50畝長豆角種植園,種植採取小畦種植、標準化作業,盡力體現田園風光;建設50畝牛角辣椒種植園;建設50畝以上蔬菜用於脫水蔬菜生產的植園;達到生產加工出口的生態標準蔬菜基地。建設50畝保護地溫室大棚反季節蔬菜種植園,長年四季有提供新鮮蔬菜供應周邊市場,豐富周邊老百姓的菜籃子,和日常所需的生鮮蔬菜;按國家規定無公害食品生產標準生產;合理搭配,並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四季生產、四季銷售,既體現觀賞性,又體現食用性。

2、栽植園建設。圍繞現有200畝蔬菜種植基地配套,進行改造,提升和擴建;田攏和綠化帶上增加新特優時令水果種植,規劃修建田邊,水渠道,排水系統等均勻可以種植。盡力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同時起到綠化和觀賞的立體生態園林效果。

4、養殖園區建設。圍繞25畝人工水庫工程,可以投放魚、鴨、鵝等配套生產;實施捨飼和網欄養殖,把肉食性和觀賞性結合起來;另外建設20畝地特種珍禽養殖基地,10畝山地養土雞區、500隻兔養殖區、其他如羊、牛、等家禽養殖區。

5、生態系統配套。按照山地農業開發的立體框架,以宜則宜配套生態功能。25畝的水庫一座,建造200畝的栽植園,在栽植園建設景觀林帶;改造300畝山的經濟林和觀賞林帶,盡力體現田中綠野、山中綠蔭、道中綠廊、溝中碧水、園林中花、草、樹相映襯。

6、休閒設施配套。在生態園區建造休閒賓館一座,可以接待200人左右,配套建設會議室、ktv、餐廳、茶座,包廂。土特產批零門店;小吃店;建標誌性門庭2個,改造提升一條專職旅遊公路3公里、開闢旅遊登山石階路1公里;建停車場2個,打通一條觀光巡迴幽靜田間院落小路;依託雷公山風景區沿途改建一座登高觀景標誌性閣樓,修建休息亭,架橋等安全設施連成自然山水園。管理房、清理河道、簡易碼頭,設定攀岩、速降、溜索、蹦極、素質拓展、野外生存、帳篷野營、模擬探險等項目。旅遊公廁、保潔設施、觀景設施、修復古建築、完善標識系統等。一處高山流水景觀,一處石拱橋式的小橋流水景觀;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礎設施配套;規劃5000平方土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廠房,加工機械購置;種養基地的水道改建,輔設水網;鋪設路燈,建設排洪、排水渠等,耕作機械、力爭做到設施齊備、功能齊全,節能高效、循環利用。通過以生態農業園林的實施建設。把寒谷建設成閩贛農特產品的集散地、風光展示的寫作攝影基地。

五、經營理念

1、農產品深加工;自創品牌,加工地瓜干休閒食品、脫水蔬菜加工其他農副產品深加工、生產、銷售辣椒乾、長豆角乾等農產品原材料可以周邊農戶集體契約化生產專供出口及各全國大型超市;

2、觀光:一是風貌觀。觀賞閩贛省界武夷山脈特有的山大溝深、山尖坡陡、梁峁縱橫、綿延不斷、群山環抱、多路相連、生態風光觀看農村田園風光、高山流水、特種養殖。二是物候觀。早觀日出、晚觀霞,晨看濃霧、夜聽風;春看山花爛漫,夏嘗風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三是尋找古蹟文化,看盡東華山、龍華峰的自然博大胸懷;紅色革命遺址,世界客家祖地文化博覽。了解民情、民意、民風。

3、休閒;泡溫泉,游泳,垂釣,伐舟,享受自然給以輕鬆自在;

4、採摘。根據不同收穫季節,指導、組織遊客直接進入田間地頭、大棚、園子裡用農民特製的筐、籃、簍進行有償採摘新鮮水果、時令蔬菜、瓜果,讓遊客即體驗收穫的喜悅,又觀賞田園風光,即增長見識,又感受勞作。

5、購物。用自行編織的形狀各異、規格不同的筐、籃、簍將生產的雜糧、野菜、蔬菜、水果、肉類或經特殊加工的熟製品盛於其中,進行包裝,並收集農村針織、編織、剪貼、手工等工藝,讓遊客根據喜好、能力自行選購。

6、品嘗。品嘗原生態的蔬菜和肉類美食,客家米酒,客家特色小吃,按照客家人習俗,推出農村節令大薈萃,讓遊客真切感受客家的熱情和飲食文化。

7、農事活動。根據農事季節,讓遊客在農藝人員的指導下,參與有償農事活動,也可以直接將田、園、圈租賃、承包給遊客,由農藝人員代管,讓遊客參與季節管理及生產種植、收穫等農事活動全過程。並廣泛舉辦糧、菜、蔬、果生產競賽活動、賽畜活動及農產品交易活動,吸納周邊村、鎮、縣農戶參與,打造農事活動節令盛會。

六、可行性分析

1、適應了旅遊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遊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推進了現代旅遊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拓寬了旅遊資源開發的路徑,而且把旅遊、農業、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快了結構調整,提升和豐富了旅遊的內涵,減少了旅遊開發的投資風險,迎合了大眾消費心理。

2、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最佳化改變。旅遊業具有極強的關聯帶動作用,開發農業旅遊,向二、三產業交叉滲透深,對第三產業帶動作用強。同時充分開發利用了農村豐裕的空間資源和眾多的家事活動、傳統文化、風俗等無形資產,所需資金少,不但可緩解農村非農化過程中資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強農民的商品意識,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主動性加快,農產品的變現速度加快。

3、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脫貧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積極開發農業旅遊,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富裕勞動人口的就業問題,緩解社會壓力,而且擴大了農產品銷售市場,實現農業的多項、多次增值,為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與旅遊完美結合拓出新路子、找到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有利於城鄉差距縮小。

4、可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交流,提高農村生活質量與品位。項目開發不但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提升了農村生活質量,而且增強城鄉交流,加快觀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動進步。

5、可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有利於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開發農業旅遊的生產素材是當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環境,因此對加快生態建設、農地保護、規範開發、資源永續利用力度大,有利於促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6、可以緩解假日高峰旅遊壓力,促進城鄉消費。不但可以有效地對部分旅遊者進行分流,就近帶動消費者,同時也提高了遊客的遊覽體驗質量,豐富城鄉人民的消費及文化生活。

七、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規劃建設設計建設年限為5年,投資約合人民幣5000-6000萬元。項目建成後,年可創純收入3000萬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設期間逐漸投放運營,收回成本年限可縮短。預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達到—5000萬元。因此本項目市場前景廣闊,具有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不失為一條促進分工、統籌城鄉、推動發展的有效增收途徑。

八、實施措施

1、項目支持。該項目的基礎是農業開發示範,因此要加大農、林、水、牧、客家文化建等項目的支持力度,並將此項目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行列給予財政支持。

2、招商引資。採取聯合、入股、貸款、拍賣、轉讓、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歡迎獨資開發,加快開發進程。

3、政府扶持。生態農業的開發,重點要體現完整性,因此縣政府配合項目實施區,加快周邊區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設力度,以體現大旅遊、大生態、大服務、一整體功能。

4、創新開發。建議經營者結合市場需求,採取分期實施、逐步完善、適度規模發展。並堅持生態優先、方便經濟原則,使環境優美、服務體貼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費者。

5、強化管理。一是要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正確認識農業旅遊。二是要合理規劃,科學、規範開發。三是要精心設計農業旅遊產品,突出特色。四是要強化開發中的安全衛生工作。五是要搞好促銷。六是要培養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旅遊管理服務人才。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生態農業項目建設計畫書@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