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成語故事
一目十行的成語故事
一目十行這個成語的來源是王應麟的《三字經》。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學者,叫楊生。他讀書很厲害,只要看過一遍就能很熟練地背出來。別人向他請教方法,他回答得很簡單:「一目十行。」
但是楊生的視力其實不太好,並不是傳說中那樣厲害。有人不相信,就對他說:「我不信你真的能一目十行,要不你當場示範一下。」楊生也不推辭,就答應了。於是他拿起書開始讀,沒讀幾句,就有一位客官打斷他,請他指正一下錯誤。楊生本來在讀的是《三字經》,但是經不住客官的請求,只好翻到另外一頁看看究竟是哪裡出錯了。這一看不要緊,楊生髮現自己讀到的地方正是「一目十行」的「行」字,而客官所問的卻是「三心二意」的「意」字。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人們就用「一目十行」來形容楊生的讀書速度非常快。後來,人們就把「一目十行」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讀書極快,閱覽範圍極廣,或者用來比喻學習的進步非常快。這個詞組的語感多強調的是讀者有較高的閱讀能力和效率,但也同時隱含著閱讀的內容和數量都較為寬泛和大的含義。
因此,我們通過以上故事來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它。
以上就是【一目十行成語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