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成語故事
一蹶不振這個成語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遂骨肉分裂,自亡齷栗,不可以興。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意思是:「於是骨肉分離,自己也沒有一點振作精神,所以也就不能振興了。」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遭受挫折以後,喪失繼續前進的勇氣和信心,再也不能重新振作起來。
這個成語故事源於項羽的失敗。項羽是秦朝末年的一個英勇起義軍領袖,他力大無窮,善於帶兵打仗,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但是他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卻一蹶不振。他感到自己已經沒有臉面再見江東父老,於是就選擇了自刎。他的部下看到他如此的消沉和沮喪,也都失去了鬥志,紛紛投降了漢軍。
後來,人們就用一蹶不振來形容一個人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失敗之後,無法重新振作起來的情況。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失敗和挫折時,要有勇氣重新振作起來,不能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有不斷地努力和奮鬥,才能夠走向成功。
以上就是【一蹶不振成語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