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烈士的故事
七十二烈士,指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鄧世昌、劉步蟾等北洋水師愛國將士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為國捐軀的將士,他們在犧牲前,集體參加了臨戰壯士奏凱歌訣別的儀式,為國捐軀後,統署奏冊立碑,稱為「節烈千秋」,載入海軍志書。
七十二烈士墓位於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博物館院內。為紀念中日甲午戰爭中犧牲的北洋海軍將士,清政府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在威海衛劉公島建立北洋海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由山東巡撫張曜撰文、直隸總督李鴻章題寫碑名。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當時在威海衛的愛國人士,在紀念碑上篆刻了碑文,提出:「激發民族精神,再興國權」的抗日救亡口號,而後銷聲匿跡於眾志亭中。後人猜測這就是後來的七十二烈士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新對墓進行整修、修建了陵園。此碑又置於陵園之中,北洋海軍諸烈士墓也遷於此。
七十二烈士墓園占地約2萬平方米,園內蒼松翠柏,肅穆幽靜。陵園正中門洞上方鐫刻著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七十二烈士陵園」六個大字。園內陳列著鄧世昌、劉步蟾等烈士的英名錄及他們生前使用過的武器裝備、生活用品等文物。
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告訴我們,他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英勇事跡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尊敬。他們的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是我們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以上就是【七十二烈士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