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麵線故事

關於三峽面線的傳說有兩種版本:

版本一:

很久以前,三峽有個苦難深重的窮漁鄉,叫爛草灣。一天,有個叫阿興的漁民,為謀生只好挑著面線、魚露到荒灘野嶺去賣。偶然在一條溪澗里發現活蹦亂跳的魚,便撈起一些放入簍中。魚多了,便把溪水帶到市上,引來了四面八方食客,面線賣完了還剩一些剩面,於是他便把面捏成魚形,和魚露一起煮著吃,食客讚不絕口。從此爛草灣漁民靠面線、魚網過上了好日子,大家就將這種面稱為「面線」。

版本二:

在很久很久以前,三峽庫區一帶連年遭災。玉皇大帝為了解救下界百姓,特意派鯉魚精到凡間察看災情。鯉魚精變化成年輕漁民,來到漁民家中,訴說自己的苦衷,並告訴漁民們只要每天用一種線把魚釣起來,就可以渡過難關。漁民們不知線是什麼東西?鯉魚精便將這種線描繪了一番。漁民們回到家中按照描述做成了第一根面線。從此以後,漁民們度過了災荒年月。為了紀念這根面線,漁民們將這種面稱為「面線」。

這些傳說都表達了人們在困難時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以上就是【三峽麵線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