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翼而飛故事

不翼而飛的原文是:「善之本在德,德之貴在行。不習禮儀,無以立立於世。」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禮儀和道德的故事。

故事的大致內容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途中沒有食物充飢,跟隨他的臣子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粥給重耳喝。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卻忘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介子推時,他已經和母親到綿山隱居了。重耳派兵去找,卻發現他們在一棵樹下焚燒,樹上留下一首血詩,表達了介子推對重耳的忠心和無奈。重耳看後非常感動,後悔不已。

後來重耳下令全國尋找介子推,但沒有找到。最後,人們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經死在綿山上了。重耳下令舉國哀悼,並規定每年這一天為寒食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道德和禮儀是立身之本,只有遵守這些原則,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不翼而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東西沒有翅膀卻飛走了,用來形容東西突然不見了或訊息突然傳開了。這個成語出自明朝的《初刻拍案驚奇》,可以用來形容一種難以解釋的現象或事件。

所以,「不翼而飛」的故事既包含了道德禮儀的內涵,也表達了一種難以解釋的現象或事件。

以上就是【不翼而飛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