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旗的故事
中華民國國旗是在南京臨時政府期間設計的五色旗和十八星旗等旗幟的基礎上創製而成。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關於國旗問題,中國政府反覆說明中國現代為共和制國家,一面為黃底,比例為長方形,圖案為國旗上的紅地,其上有五色星(紅旗上)和星群(青天白日徽)。但五色旗為國民黨一派勢力主張採用,反對者則認為民國共和精神應該從制度上徹底改革,提出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國旗。因此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意見,有在原來的北洋紅、黃兩色基礎上添加綠色(中山黃綠)、藍色等其他顏色形成所謂的三色旗,或將原有紅色與其他各色混合配製不同三色等等;又有改易星月滿旗(滿州國國徽中的紅旗上加一品字圖案),黃色四方旗,一品紅、三色等;還有直接使用青天白日徽的;等等。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南京臨時政府決定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在國民黨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發表了《致蘇俄遺志革命同志書》,指出「革命之責任當歸於中華民國」,旗幟就是國家之代表,國民黨力量不能奪革命旗幟。「宜規定旗幟為國旗以立國本」,從而形成了三民主義五色旗;雖然蘇俄十月革命失敗後放棄了其建國理念並派出許多顧問支持國民革命事業。但是在以反封建和民族精神為指向的民族國家政治氛圍下國民政府一面青色長方形左上角鑲有青天白日圖案的旗幟最終成為中華民國國旗。
民國十八年(1929年)4月3日國民政府還頒布了《國旗制定法》,以示國旗為全國統一的象徵。五色旗是中華民國的國旗。其由五色條紋和青天白日組成,分別代表自由、平等、民主和統一(也有人認為是「海」、「河」、「地」、「天」)。這種組合形式取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和漢族、滿族等五族共和的理念,體現了「民族主義思想」與「民本思想」的統一。此外由於紅黃藍白黑的條紋和代表列強的五角星群相排斥(如果天空中的太陽為紅黃色),其作為一種政治象徵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和追捧。此外,「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從背面看是青天白日徽章,也有人認為它代表了「國父」孫中山的遺志。
總之,中華民國國旗是在多種因素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
以上就是【中華民國國旗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