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本名言
「何者本名言」出自漢·王充的《論衡·薄葬》。
原句的意思是:什麼是本來所說的。
《論衡》大約成書於東漢桓帝、靈帝之世,是一部恣肆雄偉、汪洋浩瀚的學術著作。作者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
本書認為只有經書和子書所推崇的是非才是真實的、重要的。這是反對迷信經學的一種思想進步,從內容上看,《論衡》之進步性與現實性特點表現得比較明顯,也是該書成為一種強大社會力量的原因之一。所以其廣泛流布也特別迅速。不僅影響到古代士大夫和統治階層思想的一些觀念、作風、情操等方面,而且在理論爭辯和鼓舞鬥志方面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後世廣泛利用這一理論的本身又促使王充對學術社會現象及趨勢予以重視並貢獻了他的研究能力,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的佳話。作者並非妄談神仙鬼怪,「而是把這種超自然的神異世界作為封建倫理道德的楷模,作為封建社會中人們應該追求的理想境界」。作者認為人死後「魂魄去而屍猶存」,因此,人死後應當薄葬。這是對當時厚葬之風的否定。作者認為,人的生死是自然規律,生是氣聚,死是形散,「精神居形體則著,形體獨化於精神則滅」,沒有什麼靈魂。一切都是「事在人為」,「行善得善」的關係,「性已死,骨肉更生」,決不會有超自然的靈魂投胎於屍骸或與人續嗣於生死之間的可能性存在。「此固儒生之達論,君子之通義也」。這種觀點雖帶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但在當時的神學迷信橫行的時代是不可多得的。作者從人自身的生活實踐出發,堅持「疾虛妄」的科學態度,以懷疑一切的精神,向「聖人」「經典」提出挑戰。他認為,宇宙間的事物都各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天地之間,五情六腑之人也,何所增加乎!」認為儒家經典並非都是可信的。在作者看來,「夫子修六藝禮,唯樂歸仁本焉」,樂教可以使人心情舒暢,並使人成為聖人;但孔子所說的「仁」只是個人修養的功夫,而儒家所說的聖人並不是「真人」,只是儒家經書中的理想人物而已。這些思想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
《論衡》在內容上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和強烈的批判性。它以無所畏懼的精神和犀利機智的文筆,大膽地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社會的迷信、虛妄和俗儒的種種謬說。
《論衡》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卓越的思想辯證法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容,在我國科學思想發展史上起過重大的作用並對後世的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所以對研究唯物史觀及方法論體系是極為寶貴的資料寶庫之一。這也是評價和欣賞該書應有的重大原則前提的認識依據。然而過去我國學者向來沒有把它當做一種唯物主義哲學來認識。《論衡》不是哲學專著或純粹思辨的抽象理論著作而是一種通俗性的理論宣傳和討論的著作集;《論衡》對天人感應神學迷信思想沒有系統地、明確地予以系統地駁斥而是與作者在書中涉及的其他許多具體問題上的批駁和批判融為一體;由於王充對儒學思想的深刻批判而對封建正統思想造成嚴重衝擊;由於作者思想本身存在的某些局限性等等原因造成一些學者對《論衡》哲學性質認識模糊或產生誤解等等。這些都是研究《論衡》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論衡》的作者王充具有卓越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無神論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論衡》對中國封建時代長期流行的神秘主義及其宗教迷信作了一次深刻有力的批判。《論衡》是唯物主義者的偉大光輝勝利!我們應當很好地繼承這一光榮傳統!
《論衡》一書對我們認識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社會生活、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正確對待人生的態度等都是很有幫助的。
總之,《論衡》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哲學著作。
以上就是【何者本名言】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