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故事

以下是劉禹錫的故事:

1. 劉禹錫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劉禹錫自幼好學,成績優異,但由於門第觀念作怪,使他長期受到壓抑,直到貞元九年(793年)他中了進士後才被召入朝中當官。 後來,他被貶到邊遠地區做官,由於他處處為百姓著想,又得罪了當朝權貴,而被遷謫到更遠的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去通電。播州一帶由於山高皇帝遠,簡直不像人住的地方。是留在清京為官還是貶到蠻荒地區去,對於在京城生活的劉禹錫來說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單項選擇題。那時代家鄉四川戶口眾多,家庭離散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被遷謫到這麼遠的地方去對於一個有妻有母的讀書人來說更是生離死別。所以劉禹錫在京城的老母和妻小都主動要求隨他遷往邊遠地區。但朝廷法令無情,他只得懷著滿腔悲憤獨自走向邊荒。 他在流放中寫了《九辯》等抒發怨氣的詩文,由於這些詩文發泄了心中的怨憤和對清白品德的堅持,更引起了保守文人的不滿,對他的貶謫生涯也更為嗤笑輕蔑。 貶謫僻遠蠻荒是一樁很不幸的事情,然而由於這些詩文所表達的清正廉潔的品質和對正直品德的堅持與追求卻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貶謫歲月中正是由於廉潔人士和關心百姓疾苦的人們的關照與支援,劉禹錫才沒有淪落到無衣無食的地步。所以他的行動實際上也為歷史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對於推動廉政運動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2. 「頑石」變「金石」。 劉禹錫從幼年起就喜好批評現實、牢騷滿腹,這一特點在他貶謫之後得到了充分發展。他寫了許多寓有「懷才不遇」之感的詩篇,其中《金陵五題·石頭城》中有「懷古」之句:「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晚唐詩人杜牧(803-約852年)讀過這首詩後深有感觸地在後兩句旁邊批道:「何許人耶?與吾言即親,悲夫!」意思是在質問劉禹錫,是什麼樣的情操才使你寫出這樣的詩句!如此憤憤不平地表示對劉禹錫的不滿情緒者自此不絕於書簡之間。

以上就是關於劉禹錫的一些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劉禹錫的品格和才華。

以上就是【劉禹錫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