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水的詩歌
根據公開資料,《詩歌》的作者不是劉金水,它是先秦時期作品,作者不詳。
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題「蒹葭」,文僅半章,卻接連敘述了詩人追求意中人的道路維阻、望而不可即、惆悵彷徨的情景,抒發了詩人追求意中人的迫切心情。詩中「伊人」是男是女,是正是幻,各家看法不一。但無論男女,都是詩人朝思暮想的美人。
此詩所寫的內容,有人認為是男女戀愛的情歌,有人認為是政治投靠者的求援之辭而不見容於當政者時其同類對他所採取的婉曲表示不滿並施以報復的「露歌」,這些解釋雖能發人所未發,能啟發人們的思索,但由於上述作品的內容可以包括在不同的篇章之中,「戀歌」說未必都能完全符合所有作品的敘述的內容。「政治報復」說是文學研究的「高難動植」,情況未必都如上述那樣複雜。我們不妨把這首詩看作是一首「戀歌」,並以此為出發點來欣賞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此詩三章都用秋景起興。「蒹葭蒼蒼」、「蒹葭淒淒」、「蒹葭采采」,以重筆渲染秋江的蒼茫景色;而詩人心中的悵惘和渴望便寓在這秋景的空寥淒冷之中。動盪不定也加強了讀者的這種印象。以實景引起所要描寫的對象來顯示詩人內心的感情活動。比直白的表達情思更深婉迂曲,「發乎情止乎禮義」與民歌中所常見的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有所區別,與它相比較便可以明白《周南·關雎》中的青年男女借自然景物來寫自己心情的隱曲就更為自然流暢而富有含蓄之美了。這首詩的三章只是對景設情的有條不紊的描寫,既未對人物的情態作任何點染,也未交待人物的身份和遭遇,而人物與所思之人兩地相思、刻骨的相思、痛苦的相思的形象卻鮮明生動地呈現於紙上。
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句句押韻(「蒼」、「霜」、「方」、「旁」、「央」五韻),通篇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節奏鮮明、和諧,旋律優美、動聽,表現出主人公強烈的感情。這種反覆詠唱的手法是《詩經》中常用的表現方法。《周南·關雎》與它有所不同的是《周南·關雎》是大篇幅的分章分句描寫男女的相思;而這首詩每章只是兩聯四句構成。具體說來它的突出特點有三:一是對情思的描摹傳神而有味;二是表現手法豐富多樣;三是語言優美富於音樂性。這些特點使這首詩成為《秦風》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這首詩以「伊人」為線索貫串始終,具有「朦朧美」和「迴環美」兩個顯著的藝術特點。「伊人」究竟指誰?可說是男亦可指女;可說是一人也可是兩人;可說是情人也可是愛人等等。「朦朧美」是本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朦朧美」是含蓄美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含蓄美又是我國民族審美特點之一。因此本詩中的「朦朧美」並不是消極的模糊朦朧而是積極的蘊藉含蓄。人們往往只看到「水中央」那人影幢幢卻又似乎又不見其人的一種縹緲朦朧之美;至於究竟為何如此著墨卻很少有人思考;往往被這種縹緲朦朧所吸引而對其作神秘化想像。本詩的三章除第一章是單寫伊人(景物)之外;後兩章都是分設伊人於「水上」「水邊」(亦景物)進行描摹渲染。具體到二、三兩章則是因物起興、觸物生情把對伊人的思念和追求通過聯想和想像融匯到對「水上」「水邊」景物的描摹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這些句子是對伊人的所在進行懸想而脫口而出的意外驚喜之語實際上這正是
以上就是【劉金水的詩歌】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