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忠烈祠故事

台灣地區官方或民間信仰建立的「忠烈祠」,有兩個。一個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北路與寧波西街間;另一個則是位在高雄市旗津區赤崁街忠烈祠建於明末,現存的台灣忠烈祠主祀廳是於日據時期於1938年所建,主體建築均系鋼筋水泥結構,仿宮殿式建築。在主祀廳的左側還有一棟二層樓房作為辦公場所,和幾間客房供來訪者使用。台灣忠烈祠由民間集資興建,於1964年完成,供民眾祭拜抗日義士亡靈之處。

台灣忠烈祠是台灣當局為祭奠抗日英烈而建立的祠堂,也是台灣當局宣揚所謂「國家認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

在抗日戰爭期間,台灣同胞為保衛祖國和中華民族,與大陸同胞一道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鮮血和生命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緬懷台灣抗日英烈,各地陸續修建了一些「忠烈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政治原因,兩岸一直未能恢復對大陸抗日英烈的祭奠活動。直到2006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出席抗日戰爭紀念館展覽開幕式時提出「台灣同胞為中國人民的獨立和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大陸方面才首次對大陸抗戰期間在台灣修建的「忠烈祠」進行了調研,隨後正式確定了抗戰期間為保衛大陸、抵抗侵略而犧牲的烈士們得到了國家和社會應有的紀念和尊崇。

總的來說,台北忠烈祠是兩岸共同緬懷抗日英烈的重要場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在海峽兩岸共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兩岸同胞同祭抗日英烈、同瞻台北忠烈祠、同看《八佰》電影、同唱《義勇軍進行曲》,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共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以上就是【台北忠烈祠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