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蘭花文章

《失根的蘭花》是現代汪曾祺的一篇文章,描寫了作者在故鄉觀看大觀園遊客拍攝「失根的蘭花」的照片,想起花攤上名貴的「洋蘭」並不香,因此寫下這篇文章。文章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通過「失根的蘭花」這一意象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與失落之情。

全文如下:

我從大觀園走來,在大觀園門口,有一個攤子,賣著各式各樣的拍花鏡頭。有荷花,有水仙,有玫瑰,有菊花,當然也有蘭花。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盆盆的「失根的蘭花」。這花是名貴的,但是沒有什麼香氣。

我想:這蘭花本來就不香。這花是台灣蘭,是從台灣來的。它離開了故土,失了根基,所以就沒有什麼香味了。這樣說來這花的根基就是故鄉?我忽然有點恍惚起來。我在閩粵門戶的大橋上曾屢次地聞到水仙花的香味,橋下卻是車水馬龍的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輛。後來回到故鄉,才想到:從前在故鄉住在院子深深的屋子裡,逢到春深,會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從牆外飛進來。那是從一棵盛開的水仙花樹上傳過來的。這棵樹就種在牆角陰處,被人們很容易地發現。樹不很高大,葉子也不肥厚。但是它的花朵開得很大,花瓣也長得很豐滿。花是清香的。花色也很白。但是它卻不是黃色的花雄蕊。它沒有像所有的水仙花一樣去占盡了天時地利。它沒有開花的時候,就被人採下來,放在瓷壇里,放在床頭案上,讓它散出可以解渴的清芬來安慰異鄉人的思家之情。

這棵樹是這院子裡的一個鄰居送給我的母親的。她說:「這是從台灣來的。」台灣來的這棵水仙花樹就種在母親的屋子裡。台灣是從大陸上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國土。這樣說來這棵水仙花樹也像那盆「洋蘭」一樣離開了故土?但是它又回來了!現在它仍然開著清香的花朵安慰著思家的人。這算不算失而復得呢?這算不算根基又有了依託呢?

我從橋上走來的時候正是夕陽在汀洲的時候,一陣一陣的水鳥掠過夕陽下的水面。一個老人在岸上對我說:「二十里路有個潭州。」這樣隨便、這樣悠然的語調帶著一點地方口音——閩南口音的語調使我想起母親那株種在牆角陰處的水仙花樹來……

我真想念我的母親!我想念我的故鄉!

文章以「失根的蘭花」為題,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與失落之情。「失根的蘭花」是文章的線索,將作者的情感、故鄉的景物和照片等串連起來。同時,「失根的蘭花」也是作者對故鄉的一種象徵和隱喻,表達了故鄉的美麗、溫馨和令人懷念的特點。文章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通過「失根的蘭花」這一意象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與失落之情,同時也引發了讀者對故鄉和根基的思考和感悟。

以上就是【失根的蘭花文章】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