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徒四壁故事
家徒四壁是一個古代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該成語原意是家裡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家中十分貧窮,一無所有。
這個成語的來源有一個典故,漢朝時,有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叫司馬相如,他曾經在卓王孫家作客,看到他家所住的堂屋高大寬敞,感慨卓王孫家富貴至極卻又為後世子孫荒涼冷落的家況。司馬相如提筆給卓王孫寫了封信,勸他分家產給那些兄弟們,使他們都能自食其力,而卓王孫也同意了他的建議。後來,司馬相如娶了茂陵的楊氏為妻,想要回茂陵居住。臨行前,他去拜會了卓王孫。這時卓王孫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安排了很多筵席。司馬相如很客氣地稱自己已不愁衣食,家境並不富裕。宴會過後,司馬相如立即乘車走了。後來卓王孫很傷感,覺得對不起兒子女兒。有人認為司馬相如有意輕薄無禮,是為了激怒卓王孫,以便藉此取得他一筆錢。總之,司馬相如雖然窮困,但並不在意,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文章能夠揚名於世。
以上就是關於家徒四壁的故事,它用來形容家中十分貧窮,一無所有。
以上就是【家徒四壁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