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故事

寒食帖講述了韓偓失志不偶,罷官後,歸隱石門以求退閒的生活。在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的寒食節前夕,蘇軾獲知好友、86歲的韓愈裔孫韓宗文(字子溫)家藏有韓愈的墨寶和碑銘後,便寫信給韓家,請其轉請朋友、時任汝州團練副使的王定國索求。王得信後,興致勃勃地趕到韓家,從韓家取回一卷古書並附上蘇軾的信,準備回到汝州後把古書轉交給蘇軾。王定國在寒食節過後的一個黃昏偶然翻閱蘇軾的書信,見其中有「高年可愧此生平」之句,恍然大悟到這原來是寫給自己的詩。他欣然命筆,在信尾附上這一句。這原是蘇軾隨口吟出的一句詩,卻被王定國巧妙地添補到原詩的末尾,使它成為一首完整的七律詩。

寒食帖是蘇軾被貶時所寫,此帖書法結體虛穩、用筆圓潤,橫畫輕直,豎畫重粗,點畫豪壯,布局平穩,無怪無姿,沉著紮實。這一時期,他的書法開始擺脫「尚意」的影響,逐漸轉向豪放。這一特點到了晚年愈加明顯。後來王定國見了這首詩,雖然二人是素昧平生但志同道合又有文字交往情誼十分深厚就隨手提筆在原詩後又增添了幾句。加注的內容也是先草書,然後分別找了幾個人把正草書跡用剪刀剪下帖於木板之後做成木印章蓋印在上面又轉送給蘇軾這便是一件原作的複製作品**

後人把原帖和王定國所補的詩及蘇軾再創作的詩合起來稱為《三賢詩》,因這兩首詩是寫於寒食節而得名《寒食帖》。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寒食帖的背後故事具體內容應參考相關書籍資料等。

以上就是【寒食帖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