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是唐朝庾信的詩作。

全文如下:

功勳多被黜,賞罰不以信。

將軍護印綬,校尉奪犀簪。

凌雲健筆意,尚及與君談。

這首詩是作者以樂府歌行體裁寫了三篇《塞下曲》,每篇都以一個具體事例表明將領失信,致使戰爭失利。這首詩所描寫的將領失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它比前兩篇更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軍紀敗壞的情況。

「功勳多被黜,賞罰不以信。」開頭兩句,總領以下四句。由於將領昏庸無能,賞罰不按信義辦事,致使立功將士被罷黜,作弊之人反倒受到獎賞。這裡,「黜」是罷免的意思;「信」就是信義。兩句十個字,字字精當,字面不需用力,但稍加串剔,就顯示出了內容的毛病來。特別是其中的「賞」和「罰」四個字用得極穩妥,「賞不以信」、「罰不從輕」,巧妙地反映出主題。詩人初仕蕭繹為鎮西府參軍時,「思陵(蕭繹)見其每有文制,嘗稱之曰:『老夫當隱退林泉求辟命,此人得掌文翰,即應聯轡而進。』由是見知存錄。」(見《庾子山集》卷末《徵調曲序》)所以這裡說「賞罰不以信」,是暗中諷刺鎮西府賞罰不公的弊政。庾信這種隱約的寫法,比起直言無隱來,更能使文氣平和、委婉,也更耐人尋味。

「將軍護印綬,校尉奪犀簪。」從上句的政治背景來看,這兩句無疑是指刺史自身帶頭破壞軍紀。由於刺史帶頭作弊,致使軍中將士紛紛效法。「校尉奪犀簪」正說明其他將領也這樣做,只不過沒有像校尉那樣明目張膽。「犀簪」是犀牛角制的儀仗用具,用作筆頭。「校尉奪犀簪」的行動必然引起立功將士更大的憤慨。本來,「功勳」兩句是層層遞進的關係。由於主題需要,這裡作了對比的寫法,造成鮮明生動的藝術效果。

「凌雲健筆意,尚及與君談。」意思是說:你的詩才出眾,「凌雲健筆」足以當此。「尚及與君談」,詩人的希望顯然是要張僕射在文治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在這裡,「尚」是一個充滿感情色彩的字。這裡不再就詩人的藝術構想吹噓對方,而是殷切期望對方取得可貴的人品,做出值得肯定的政治成就。這就由讚賞其文學才能進而盛讚其品格志向。然而不論怎麼寫到這一步還不免有點兒寄寓言外之意;如果寫出下兩句則含義就更加明了了:詩人本人亂世飄零以來深有感慨地說:「做為大臣而無德無才去作弊取巧尚能被貶黜遭遺棄(這是初仕時的回憶);做文士對於因不公正之賞罰而產生的弊政不能直言正誤(指這次在廣州)是很可悲的。」這兩句寫到這一點上顯然沖淡了前面讚賞其文才的筆墨而造成了一種曲折關係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為治國必須先治吏即首先從行政法規入手去改變當時軍紀敗壞的局面。這實際上又涉及了當時政治腐敗的問題了。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是善於把不同事物和現象構成鮮明的對比。如「功勳」二句寫將領失信與刺史帶頭破壞軍紀的對比,「犀簪」二句寫刺史帶頭破壞軍紀與其他將領參與作弊的對比等等。通過對比使詩歌中事物的形象更為突出、鮮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這首詩還運用了隱約其辭的手法使詩的主題更顯得含蓄蘊藉。

總的來說,這首詩表現了庾信對當時軍紀敗壞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良吏治軍的嚮往之情。同時這首詩也展示了庾信高超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文學功底。

以上就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