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故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一生下來就體弱多病,其父張宗漢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所以從小讓他讀書識字,希望他能夠讀書進仕,光宗耀祖。但張仲景從小就特別愛好醫學,並沒有按照父親的期望去考取功名。在經過多年的潛心學習和實踐後,張仲景逐漸成為了一位偉大的醫學家。
相傳東漢時期,瘟疫在民間蔓延,許多人被病魔折磨而死。張仲景的父親也未能倖免。悲痛欲絕的張仲景開始潛心研究醫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一種能夠治療瘟疫的藥方。他整天整夜不眠,追隨月亮的圓缺而煎藥。當藥性浸入月色之時,他便方劑兩份,以白布縫成袋子,把藥裝進去給窮人治病。由於藥是月下所煎,人們便稱它為「祛寒嬌耳湯」,就是現在的餃子。窮人們吃了他施捨的「祛寒嬌耳湯」,病也就好了。
以上是張仲景的一個故事,體現了他對醫學的熱愛和執著追求,也反映出他在那個時代為解決瘟疫問題所做的努力和貢獻。
以上就是【張仲景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