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校長西遷故事

彭康,原名彭德清,浙江諸暨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大夏大學,參加革命後改名彭康。

彭康在擔任西北大學校長時,曾發生過一段「西遷」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大舉進攻,國民黨政府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準備長期抗戰,採取了「以戰養戰」的政策,大量收編地方武裝和地方人員,成立所謂「抗日游擊隊」,擴充軍隊。當時西北大學校長、著名史學家顧頡剛也收到了邀請,要求他到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重慶去任職。但是,當顧頡剛得知這支所謂的「抗日游擊隊」是一支雜牌軍,到處打家劫舍,禍害百姓時,堅決不肯去。經過多次的婉言相勸和反對,顧頡剛先生就是不同意。無奈之下,校方最後提出一個條件:讓顧頡剛先生暫時離開西安一段時間,將學校遷到漢中。顧頡剛先生欣然同意。

就這樣,西北大學開始搬遷。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學校終於在1937年年底到達了目的地——漢中城固縣東門外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所在地。顧頡剛先生為了保護西遷校舍免遭破壞和自身免受災難,隨即通過自己的朋友和工作關係聯絡一些留西安的教師一同前來幫助籌建新的學校,因此搬入的第一批就是四、五個教授帶著家人來臨時搭建宿舍,解決了一批師生生活及日常教務安排等工作;後又請回學院後勤供應車隊籌集補給糧食;在學校新建的宿舍未建成之前還臨時租用民房給師生們住宿;在當地籌建學生食堂解決學生一伙食問題;聯繫當地的商人購買教材等。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很快學校就進入了正常的教學工作。當時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齊全、學生素質高、教學質量好、校園環境優美、學生生活豐富多彩。因此很快就吸引了眾多的學子前來求學。同時這也得到了當時陝西省政府及教育廳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雖然由於國共合作和西安事變的原因導致當時的學校受到了許多乾擾和困難,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西北大學的穩步發展。當時西北大學是中國國內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吸引了許多學子前來求學深造和投身革命事業。後來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和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西北大學也逐步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發展規模。

如今,西北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擁有多個學科門類和多個專業方向。同時,學校也成為了陝西省內的一所重要高等教育機構和人才培養基地。

總之,「西遷」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歷史往事,更是對教育事業的珍貴回憶和鞭策。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以「西遷」精神為榜樣,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彭康校長西遷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