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故事由來
復活節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後第三天復活的節日。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三天復活,因此設立此節。
關於復活節的由來的故事,有以下幾種說法:
1. 民間故事:在古代羅馬時代,一些元老因霍亂病死去。一王命人將這些死屍拋到高加索山上餵熊。此處唯二沒有感染霍亂死去的羅馬人是雅利休斯和米利博士二人。然而他們的墓上也被熊搗亂,主持喪事的官員只好將他們收葬在亂葬崗中。三天後,當他們的朋友到亂葬崗尋找遺體時,發現了一隻山羊守在他們的墓前,山羊面前有一個升起的肉團,他們便用羊吃的籃子將肉團撿起並帶回救活。此後耶穌被信奉在東方廣為流傳並稱之為復活節。
2. 教義教規說:耶穌基督的肉身經受苦難後死而復活,一切死去的人都要在特定的日期甦醒再活過來。人類從始祖起就背離了上帝的律法,大衛罪上加罪,被惡貫滿盈的敵人所殺。因此,當大衛的子孫被賣為奴隸的約瑟被帶到埃及後,他安頓下來並生下兒女。後來希律王殺死了所有兩歲以上的男孩以避免猶太人復興時預言中的災禍。約瑟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個女孩並把她放在籃子裡帶到祭壇下藏起來。這女孩就是馬利亞和約瑟的女兒。馬利亞對上帝深信不疑,相信上帝的應許會實現,她的兒子耶穌也會復活。
復活節的故事在不同地區和文化中都有所不同,但都表達了人們對生命永恆和復活的信仰和追求。復活節通常在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復活的重大節日。
以上就是【復活節故事由來】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