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的故事
恥(chǐ)
恥的本義是羞愧或羞辱,如羞恥、恥笑。由羞辱引申為羞辱的對象,如國恥。
在先秦古書中,「恥」字常被假借為「志」(zhì)表示「志向」、「志氣」。後世「恥」字通行,「志」字廢用。
恥(zhǐ)
恥的異體字,意思是一種塗了灰或其他物質的箭靶,用以檢驗射手射箭的成績如何。
恥(chì)
1.恥笑:足下不可不戒,勿為他人所恥。
2.羞愧或羞辱的心情:無地自容。
故事一:《胯下之辱》
韓信少年時很貧窮,有志氣,沒有本錢,經常在淮陰城裡的鬧市擺個小攤,或在水邊釣魚換錢,經常受到一些有錢人的侮辱。他見著市中屠狗者的妻子很美,就從月下吹簫向她求愛,愛上了她後,就帶回家去同居。後來韓信覺得留在淮陰城無法生存下去,就逃到下鄉縣投靠了南昌亭長。但此人也是個市井小人,只知道喝酒、賒賬,賒了賬就罵韓信。韓信覺得呆在這裡也沒有什麼前途,就離開他去投軍從戎了。
韓信的母親死後,他去安葬母親,安葬好母親後就跑了。他嫂嫂大怒道:「一個男子漢大丈夫連母親都不能照顧好,還能做大事嗎?」過了一段時間,韓信果然又回來了,並殺豬為之舉行葬禮,宴請鄉鄰。在眾人面前他說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氏也!」意思是說嫂嫂原來很了解我的志向抱負。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是知恥的。
故事二:《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人多勢眾,企圖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可晏子卻從容不迫地用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當楚王以齊國人沒人樣為藉口讓晏子鑽狗洞時,晏子保持了國家的尊嚴:「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鑽狗洞。你去問問這是什麼道理。」話中把楚國貶為狗國而實際上是暗中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和齊國的威嚴。後來楚王改變方式,指桑罵槐;可晏子裝作不懂他話裡帶刺兒反問他:「我國派往楚國的使節拜見大國君主時都是走大門的嗎?」於是楚王自取其辱,反被晏子侮辱了一頓。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晏子知恥和能化恥為榮的優點。
通過以上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知恥」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那麼如何做到知恥呢?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羞恥心。羞恥心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合乎道德規範而產生的自我羞愧、慚愧、難堪的感覺。如果一個人缺乏羞恥心或者說沒有羞恥心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而不知錯;其次我們要明確羞恥的內容即什麼是可恥的什麼是不該做或不能做的;最後我們要知道知恥的表現形式就是對違背道德、違背良心、違背法律的行為能夠有所察覺並採取迴避、掩飾和檢點的措施或形式,不給個人和社會造成損害並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等。《易經》中有句名言叫做「人知之者為有恥」,其意蘊就是說一個人有知恥的心理就一定能產生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就會自強不息、不斷進取就會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都保持正義感、責任心和使命感而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甚至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總之,「知恥」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格修養和道德要求。「知恥」才能「知義」「知廉」「知禮」「知敬」「知畏」「知慎」……並以此修身正己治國平天下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昂揚向上不斷發展進步!
以上就是【恥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