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羞成怒故事
惱羞成怒是一個成語,形容因為羞愧和惱火而發怒。這個成語來源於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唐朝時期,有一個名叫郭子儀的人。他因為多次在危難時刻救了皇帝的性命,因此備受皇帝的寵愛和尊重。郭子儀的家人和朋友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的庇護和優待。
然而,有一天,郭子儀的一個家奴因為一些小事得罪了鄰居,鄰居便向郭子儀告狀,要求他懲罰這個家奴。郭子儀知道後非常生氣,認為自己已經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卻連一個家奴都管不好,感到非常羞愧。他一氣之下,打了家奴一頓板子,並把他趕出了家門。
這個家奴走後,郭子儀的家人和朋友紛紛前來安慰他。然而,他卻越想越生氣,認為自己受了委屈,居然因此發起了脾氣。他拿起一把寶劍,衝出了家門,打算去找鄰居算賬。
鄰居看到郭子儀衝過來,非常害怕,趕緊跪在地上求饒。郭子儀雖然平時很有修養,但此時卻因為惱羞成怒而失去了理智,一劍刺死了鄰居。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京城,人們都為郭子儀的行為感到震驚和惋惜。皇帝知道後也十分生氣,下令將郭子儀貶為平民,並讓他回家反省。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悔過,郭子儀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皇帝和百姓誠懇地道歉並表示願意為朝廷效力。皇帝見他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便原諒了他,並讓他重新回到了朝廷的重臣之列。
從此以後,郭子儀謹記這個教訓,始終保持冷靜和理智,不再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故事也成為了後世流傳的成語「惱羞成怒」,用來形容因為羞愧和惱火而發怒的情況。
以上就是【惱羞成怒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